吊脚楼由来


吊脚楼由来

吊脚楼又称吊脚楼,是中国南方汉族地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由于它的高度一般都是在地面以下,所以人们习惯地把这种建筑称为“吊脚楼” 。吊脚楼的主要构造形式是一种屋檐结构 。屋檐下一般都设有两层楼面(含阳台)或三层楼面(含阳台),檐口长出地面十余米左右,由屋檐到地面呈45°或60°角向前上挑、下斜组成 。这种建筑一般为四层或三层楼面(包括阳台)或四层楼面(包括阳台)以上以木结构或砖石结构为主 。
一、起源
吊脚楼起源于宋代 。《宋史》卷九九引《李夷传》说:“自宋太祖时,始见竹楼 。每至南方,多悬于溪涧中 。至宋,世有吊脚楼 。”《太平寰宇记》引《文选》卷七引《文选·蜀王本纪》说:“……唐时,巴州刺史于溪上筑吊脚楼,并引木柱以固舟,谓之‘吊脚楼’ 。”宋元以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造吊脚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建筑形式逐渐固定下来,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其身影 。
二、特点
吊脚楼的屋檐下的地面,是由一段地面作为基础的 。吊脚楼多是底层采用砖、木或混凝土的基础,中层以砖、木或混凝土的墙体,或由楼板与其他建筑物间用砖石或者其它建筑材料连接 。这种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底层使用混凝土,中层使用钢筋混凝土,下层使用木制的承重墙,下层的承重墙又以砖石或其他物质为承重墙体,故具有自重轻,承重效果好,结构可靠,抗震性能好,耐久性能好,使用年限长,施工简便,造价低等特点 。但是,吊脚楼多采用土木结构来建造,没有足够的木梁来承受地面上所有的重量,所以在建筑时只能采取吊脚楼的一种构造形式,即没有一层楼面直接采用楼板之间使用梁柱,而只是将梁柱上下两端用楼板之间直接连接到建筑物上,这样可以减少楼板和梁柱之间的自重,有利于减轻建筑物重量,使承重墙体更加牢固耐用 。而在建筑过程中,由于采用了混凝土,所以也有利于节约水泥、节省材料等优点,因此也受到了很多人喜欢它与土木工程联系紧密 。
三、影响
吊脚楼的出现,打破了汉人赖以生存的地面高度限制,将建筑高度提高了,使内地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据统计,从清末到民国时期,重庆的最高屋顶的高度一直保持在10米左右;在湖北荆门,有一栋四层的吊脚楼 。在重庆的南岸区,有一栋三层楼面的吊脚楼 。由于它的高度比地面高出5米左右,加之它采用了木质结构,所以,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它的屋顶还有一个独特的造型,在当地被称为“斗拱拱”,这种拱的造型很像一座吊脚楼 。由于它采用的是木与石相结合,所以房屋不用一颗钉子,这种拱形屋檐十分美观和坚固,从侧面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 。
四、常见形式
【吊脚楼由来】
吊脚楼的形制主要有四种:一种是土木结构的,其主要构造是“木料搭墙,墙内承重,墙外用木料支撑”,形成一定的整体 。二是砖石结构的,其主要构造是“石梁承重,石柱支撑”,这种建筑是由多块单层或多块多层板拼砌而成,其形式是一栋四层的建筑,石柱为柱基,用石料砌筑而成,其底部的支撑是四个大木柱子,其上的木料或砖头均用木板作框架,木梁多用木楔或木块,其上木柱一般用木板作底框 。三是瓦檐结构,即三层或四层楼面的建筑 。其主要构造是由三块单层或多块多层板拼砌而成,其形式是一栋四层的建筑,其上面不设置任何承重墙体,其高度一般在地面以下两米左右;第四种是吊脚楼式 。其主要构造是由三块单层或多层板拼砌而成,其上采用木结构,房屋顶部设小阳台和露台,四周设有圈梁、圈柱,内墙面与外墙为砌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