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姓在中国的姓氏中排在第28位,是一个大姓,大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9%(中国人口约522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9%) 。曾姓起源很多,据统计,战国时期曾侯乙、曾子反、曾叔言、曾仲婴、曾弘遇、曾子孙以国为氏;到了西汉时有曾侯、曾广仲、曾孙曾不封、曾子季、曾子之子以国为氏;到了明朝有曾公豹、曾公宝九等一大批历史名人 。曾姓出自子姓或母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万家谱·姓氏》记载: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母名叫姬(姬)氏 。
1、源于子姓,出自黄帝之子子羽,以国名为姓 。
【曾姓的来源】
传说中的黄帝之子(一说黄帝生子羽)娶周太王的女儿姬宣氏为妻,生下儿子姬发 。但因为子羽在出生不久便夭折了,所以后代就把他的姓氏又称为“子羽” 。他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曾子”的,他的曾孙曾不封,曾子之子以国为氏于河南信阳的武宁县(今河南信阳市商城县西)生下的曾州;另一支由“曾子”后裔从其祖居地“汝南”中分出,然后迁居于商州、安阳;还有一支出自于齐国故地的鲁国的三贤:鲁成王鲁哀公 。鲁哀公以其曾子封于商州,其后代则分居各地 。到了西周初期,武王灭商后迁都洛阳;周成王时鲁国故地及楚国故地皆被封于鲁哀公之子孙以国为姓,这就是曾氏的来源之一,此后此支曾姓亦大多由其先祖子羽而来 。
2、出自西周初曾侯乙之子,以国为姓 。
曾侯乙是周初曾国(今河南兰考一带)人,因辅佐周文王灭商纣王有功,封于卫国(今河南滑县) 。曾在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时被封于卫国(今河南商丘一带),曾国的子孙后代以国名为姓,称曾氏 。曾侯乙之子是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的曾子孙氏 。成王继位后即采取措施打击商朝的残余势力,而成王就将商朝残存的势力迁回了河南桐乡(今安徽桐城一带) 。后商纣王即位后下令杀其叔父成王之子成康(成王之弟)和叔父成甲(成甲之子),并囚禁成王 。周武王知道后,为了削弱商纣王的势力和削弱其在天下的影响,他下令灭了殷商国,但因为其先灭了商的一支势力,于是只好改立商的另一继承人姬昌为王,于是姬昌便取代了成王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其中以满族为最多 。
曾氏主要分布在今东北、西北、西南及内蒙古西部,其中东北曾姓人最多 。曾姓是满族的一个古老姓氏,始于汉朝桓景的曾侯乙,是汉高祖刘邦的子孙“曾侯”的后代 。“曾侯”出自传说中的曾国之王曾侯 。传说曾侯乙曾是他的儿子,他的曾侯因犯奸佞,被刘邦废去王位并处死 。
4、源自赐姓,唐朝时曾姓开始播迁全国各地,其中有从山东迁来的曾姓,也有从云南传入的该氏 。
唐末,天下大乱 。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唐朝的皇族唐宪宗、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等人,将各地藩王后裔以及朝臣共一千多人赐姓李 。至唐末大乱止(620年-740年),曾姓在全国各地播迁达二十多万人 。由于当时天下大乱,曾姓贵族为了逃避战乱纷纷避难奔向中原,逐渐在全国各地播迁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形成了以山东、湖北、河南及西南为中心的全国曾姓播迁基地 。唐代的江西赣南地区曾姓名人是在唐宪宗时被赐姓为徐(一作徐)、赵(一作赵) 。另外还有从四川迁徙过来的曾姓名人为唐朝名将曾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