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由来


儿歌由来

“儿歌”是用来教育孩子的一种诗歌体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一群人写出来,由他们共同吟唱出来,成为了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一种诗歌体裁 。早期儿歌以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儿童对祖国及民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感情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儿歌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早期儿歌
“儿歌”最初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叫“声母儿歌”,由民间妇女创作,他们把儿歌的曲调编成歌谣,并配以儿歌诗 。他们唱的儿歌一般是单数,歌调都很简单,易于传唱 。如《游子吟》中有一首这样的儿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关三叠,入我杯中;白日作牛饮,长夜不寒……”诗中的描写非常形象生动感人 。直到现在人们也会用“儿歌”来称呼那些孩子们喜爱歌曲或者儿童读物,比如《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就收录了上百首儿童喜爱歌曲 。
2、儿歌流传至今的基本形式
现在儿歌流传至今,最基本的形式是“儿童诗”,是儿童用来教育和启发儿童的作品 。虽然,现在也有儿歌,但已经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以前的儿歌虽然多以儿童为主,但现在儿歌形式更加多样,主要有:儿歌歌集、儿歌书等 。如儿歌歌集就是根据儿童特点而设计的儿歌集;儿歌书则根据儿童心理特征编写了大量儿歌 。儿歌书主要由童谣、儿歌为主、小故事、童话组成,一般包括童话故事集、儿歌故事书以及儿童读物等多种形式 。通过大量通俗易懂地对儿童进行艺术加工处理,使儿歌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浓厚民间气息 。
3、与儿歌联系密切的各种童谣
我国的儿童教育,最早是在劳动中,而在劳动过程中,往往以儿歌为载体,用来教育儿童 。在古代,中国曾有许多歌谣,如《九歌》《七言诗》《女诫》《三字经》《千字文》等 。这些童谣,一般都比较通俗易懂,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我国传统儿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现在流行非常广泛的儿歌有十余种,如《小蝌蚪找妈妈》《卖火柴》《月亮代表我的心》《蚂蚁》等 。这十余种儿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智慧.儿童不但可以用这些童谣来教育儿童,而且还可以用童谣来教育儿童呢!比如《卖火柴》唱道:一把火柴两根火,柴一捆柴,捆住火柴……就是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生活智慧 。
4、早期儿歌与儿童启蒙教育相关
【儿歌由来】
在早期文化启蒙中,启蒙教育往往包含着歌咏与歌唱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儿童产生的,但又不是从儿童开始的,而是从儿童的启蒙教育开始的 。早期儿歌除了歌咏主题外,往往也歌咏儿童学习或生活的某一方面 。这主要表现为儿童学习时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吟唱 。如儿童可以用儿歌来描述事物特征;在学习各种知识之余可以用儿歌来抒发自己心中对祖国和社会发生变化的感慨;或者在玩耍之余用儿歌来表现自己热爱祖国热情地抒发情怀等 。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成为人们教育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尤其是儿童启蒙阶段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儿童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则难以健全人格而成为一个优秀青年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