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离婚骤减5成,是政策“抬高门槛”还是上辈“垂帘听政”?|文化纵横( 八 )


资源的相对对等使得女性选择进入婚姻 , 并在婚姻初期保持表面的平衡与稳定 。 然而 , 随着婚姻进程的推进 , 特别是当生育环节到来 , 亲代压力以强势的姿态介入时 , 隐藏的观念差异则会显著影响夫妻婚姻质量 , 进而成为双方关系转折的关键 。
(二)代际权力关系:“水往下流”逻辑背后的权力让渡与弥散型干预
在家庭结构上 , “妈宝男”在婚(生育)后同父母居住 , 采取主干家庭的家庭模式 。 同期中国城市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 我国城市家庭中主干家庭模式仅占15.28% 。 子代与亲代长期同住的状态有利于亲代与子代之间代际资源的传递 , 也便于亲代对子代展开生活干预或控制 。
“水往下流”是中国当代城市家庭中常见的现象 , 指长辈将资源传递给子代 , 并给予子代情感支持、资源支持、劳务支持等现象 。 在“妈宝男”的离婚案件中 , 代际之间的“水往下流”现象极为普遍 , 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形 。 一种是婚前资产的置办 。 男方长辈通过置办房屋 , 赠与、增加房产产权人进行名义或实质上的财产控制 。 由于房屋价格较高 , 超出儿子经济能力 , 长辈往往主动进行扶持 。 支付全款房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 。
一方面全款房减轻了子代的婚后经济压力 , 另一方面 , 购买全款房亦避免了婚姻失败财产分割的问题 , 在夫妻双方财产相对独立的今天 , 被越来越多家长认为是一种“不麻烦”、经济、显公平的方式而广为采用 。 二是照顾孙儿 。 在“妈宝男”的离婚案件中 , 多数家庭的育儿实践都离不开男方长辈的照顾 。 不少家庭认为 , 来自长辈的照顾质量通常优于雇佣“保姆”“月嫂”等市场化解决方案的质量;从经济角度看 , 长辈免费照顾也较市场化解决方案更为划算 。 三是对夫妻日常生活的照顾 。 由于夫妻双方较忙 , 公公婆婆则承担了不少家庭劳务 , 如洗衣做饭等等 。 当夫妻生育孩子后 , 对生活照顾的需求大增 。
与某些研究中对“水往下流”现象解释的不同 , 笔者发现 , 在“妈宝男”离婚案件中 , 父辈对子代的资源传递和支持并非是基于亲情的无条件奉献与馈赠;“水往下流”现象的背后是子代对于家事管理权、育儿权力、财务自由支配权力的让渡 。 在这些案例中 , 亲代在承担资源传递和支持义务的同时 , 作为回应 , 也实施了对于子代夫妻双方日常生活的干预、管理和规训 , 笔者称之为“弥散性干预” 。
弥散性干预具有如下特点 。 第一 , 与沈奕斐文章所展示的案例相异 , 在“妈宝男”离婚案中 , 子代而不是亲代让渡出权力 , 亲代掌握着对子代家庭生活的控制权 。 与传统父权制下的家庭权力关系不同的是 , 子代的权力让渡与亲代的监管控制并不是基于尊老崇孝的伦理价值 , 亦不是建立合理的代际秩序的目标 , 而是基于情感的依赖或经济理性的考量 。 第二 , 弥散性干预过程中 , 亲代和子代的权利义务界限十分模糊 , 亲代的干预充满不确定性 。 一方面 , 在绝大多数“妈宝男”离婚案件中 , 子代和亲代共同居住 , 同一个空间内的紧密联系使得亲代的干预变得无处不在 。 另一方面 , 亲代与子代的财务界限不清晰 , 部分案例中 , 子代需要从亲代那里获得日常生活费用 。 第三 , 亲代对子代家庭生活的干预偏重于对子代儿媳妇的规训 , 对儿子的要求则相对宽松很多 。 亲代的规训围绕“成为好媳妇好妻子”的基本价值展开 , 即完成社会所期待的“贤妻良母”理想 。 一方面 , 贤妻意味着“克制、勤俭”;另一方面 , 良母意味着生育健康优秀的孩子 , 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 乐意奉献时间和精力 , 甚至做出必要的职业牺牲 , 即承担母职 。 在这些案例中 , 亲代对“良母”的需求远远甚于对“贤妻”的需求 。 也正是因为亲代对子代需求层次差异的存在 , 亲代和子代的矛盾在孩子诞生之后骤然增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