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离婚骤减5成,是政策“抬高门槛”还是上辈“垂帘听政”?|文化纵横( 六 )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 本文将区别于以往研究 , 从权力关系的视角来理解“妈宝男”婚姻破裂的机制 。 本研究具体要回答的问题是:在权力关系的视角下 , 城市青年“妈宝男”离婚案中 , 家庭代际权力关系和夫妻权力关系各具有怎样的特点?由此产生的夫妻双方的行动策略是怎样的?解决以上问题 , 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城市青年婚姻的困境 , 对解释相关问题提供有力的观照 。
▍研究方法
“妈宝男”的含义在中文语境中较为模糊 。 在既有的讨论中 , 研究者更偏向对个体人格或心理学特质的刻画 , 其被定义为“母亲过度入侵、自身心理成熟度发育不足的男生” , 是一种无意识的成熟延迟状态 。 这些讨论都指出了“妈宝男”定义的核心要素—个体成熟度不足导致的对母亲高度依赖 。 为了反映现实中“妈宝男”的多种形态 , 本文采取广义的界定 , 将其界定为“具有劳动能力 , 婚后无工作或已就业、有收入 , 婚后(生育后)夫妻与男方亲代同住 , 男方在经济、精神或劳务等方面缺少主见 , 长时间、持续、高度依赖父母 , 尤其是母亲”的群体 。 笔者于2018年1—4月、2018年6—8月、2019年3月先后在N市和Y市基层人民法院收集了多个青年(指离婚时夫妻至少有一方年龄在35周岁以下)“妈宝男”离婚诉讼案件 , 并对当事人进行访谈 。 筛选过程如下:一是 , 阅读近10年该院的所有离婚卷宗 , 阅读卷宗内容、访谈记录对符合上述定义的男当事人的案件进行初步筛选;二是 , 与主审法官访谈并进行仔细的确认 。 在此基础上 , 笔者旁听了2个‘妈宝男’的案件审理过程 , 并对主审法官、书记员进行了访谈 。 笔者的访谈内容重点围绕“‘妈宝男’夫妻权力关系”“代际权力关系”来展开 , 采用半结构访谈方式 , 一方面听取他们讲述自身的家庭生活故事 , 一方面请他们阐述自己对特定权力关系问题的看法 。
经过两轮的筛选和观察 , 笔者共收集15个案例 。 在这15个案例中 , “妈宝男”在社会经济特征方面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 第一 , 学历均在大专以上 , 绝大多数人受过高等教育 。 从事的职业分布则较为广泛 , 且多数收入在当地中等以上水平 。 第二 , 从年龄层次上来看 , 多集中在80后、85后 , 且多为独生子 。 这也印证了既往讨论中父母干预型离婚多产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的规律 。 第三 , “妈宝男”的行为普遍较同龄人欠成熟、缺乏自信 , 且多数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回避行为 。 在离婚诉讼中 , 部分“妈宝男”只在案件审理初期露面 , 在案件后续办理过程中较少出现 , 对个体的诉求表达较为淡漠 。 第四 , 部分“妈宝男”行为有较为明显的“去男性化”气质 , 举止阴柔 。 与这部分男性的访谈表明 , 其性别认同并不存在障碍 。 第五 , 少数“妈宝男”对母亲的依赖产生在经济层面 , 大多数“妈宝男”对母亲的高度依赖发生在精神和劳务层面 。
尽管“妈宝男”群体的社会经济特征及行为特征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 其对于自身高度依赖亲代的认知却存在明显的分化 , 即可分为主动认可型和被动接受型 。 在主动认可型群体中 , 其对父母的依赖多产生在精神或劳务层面;而在被动接受型群体中 , 其对父母的依赖多产生在经济层面 。
▍“妈宝男”离婚案例:夫妻与代际之间的权力关系特点
(一)夫妻权力关系:资源的相对平等与性别权力观念的错位
这15对夫妻中 , 6对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 , 5对夫妻中有一人为独生子(女) 。 仅有一人为大专学历 , 其他学历均为大学本科及以上 , 双方教育程度接近 。 有5对夫妻丈夫低于妻子 , 占33% , 而未见丈夫学历高于妻子的案例 。 双方职业地位十分接近 , 收入也较为接近:夫妻双方的显性资源相对平等 。 婚姻持续时间通常在3~5年 , 在孩子出生1~3年内离婚的情形最为多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