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万方:灵魂的石头——纪念我的爸爸曹禺( 五 )


多少这样的时光 , 我已经睡下 , 他连声地叫我 , 接着开始他的倾吐 。 床头灯照着我们 , 他立下志愿 。
在我爸爸去世后 , 我和妹妹整理了他给我们的信 , 一大部分的信是他八一年到八三年间从上海写给我们的 , 那时他准备把解放前写了两幕的未完成的剧本《桥》写出来 , 那一段时间的信几乎都说到写作的问题 。
他在信里说:“这几年 , 我要追回已逝的时间 , 再写点东西 , 不然我情愿不活下去 。 爸爸仅靠年轻时写了一点东西维持精神上的生活 , 实在不行 。”他又说:“爸爸最近才悟到 , 没有一定的工作方向 , 随遇而安 , 浪费青春和中年时光 , 这是最可怜的 , 想起来甚至觉得惨痛 。 只有在暮年猛追一阵 , 补去已逝的时间 。 但创作真是极艰苦的劳作 , 时常费日日夜夜的时间写的那一点东西 , 一遇到走不通想不通的关 , 又得返工重写 。 一部稿子不知要改多少遍 , 现在爸爸连一个草稿 , 不 , 一个真正的大纲都没有搞成 。 当然真有一个结实的大纲与思想 , 写下去只是费时间 , 倒不会气馁 。 ”
那一阵子 , 他找了好多人谈话 , 搜寻材料 , “我现在为了自己最后的创作下了大决心 , 坚决搞下去 , 只有乘这股热气、这点灵气好写下去 。 我多年没有这种感觉 , 没有这种创作的欲望了 , 难得能写 , 想写 , 这对我来说是一刻千金的时候 。 ”在这段话之后他加了括号 , 括号里写着 , “我也许搞不出来 , 但这个戏的大纲必须乘这段时间弄出来 , 因此北京人艺三十周年、全国文联开会都不能参加 。 这个创作不能放下 , 我知道一放下就完了 , 而完了 , 我最后的机会也就完了 , 我的生命也就等于不存在了 。"
1981年11月29日的信里 , 他写道:“最近我十分认识一切事情要办好 , 无论是求学与写作 , 都需要愉快的心情 。 不要以为‘心情’本来就‘坏’ , 怎么就会好起来?我的经验是愉快的心情可以由自己争取得到的 。 大约必须钻进工作或学问中去 , 万不可怕苦 。 要苦干 , 干就会从中得到兴味 , 对学问的爱好 , 对工作的感情 。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 ’他说自己一生的成就便从这句话得益最多 。 我要加一句:‘着迷是最好的朋友 。 ’”
1983年初 , 他在信中写:“我正在写作 , 每日夜二时或三时四时起来不等 。 干上四小时 , 头昏眼花 , 只好搁笔 , 但总算有点进展 。 写作之难 , 大约不亚于你在医学院攻读医学 。 ”这封信是写给我在大学里学医的妹妹的 。 “时常干了一个月的工夫 , 写好的东西 , 现在一看 , 不成样子 , 又把它完全划去 。 去年春日、暑期的计划与大纲 , 今日看来绝不能用 , 太浅 , 太俗 , 也太无意义 , 只好全部作为废纸 。 然而这一个多月的努力像是站得住!这一点看来站得住的东西 , 确实由于我一两年下的功夫得来的 。 虽然这一两年的稿子终成了废稿 , 但没有这些废稿中的思想感情 , 经过一再筛滤 , 扬弃 , 是不可能造成现在这点比较站得住的东西 。 我觉得以往用的功夫与精力并不是白用的 。 ”
1983年4月5日的信:
“人生只此一次 , 若不战胜私念 , 决心想为人做点有益的事 , 则日后心感痛苦 。 无论学医治学、写作都是一个道理 。 不悟出自己活着的使命则一事无成 , 势必痛悔为何早不觉悟 。 爸爸近来异常奋发 , 又万分苦恼 , 就因早未觉悟 , 早未明白 , 在私念中浪费大半生命 。 ”
4月的又一封信里 , 他说: “目前我确有些气馁 , 但我终不认输 , 只能向前干 , 向前干 。 ”
1985年2月25日的信: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