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唐代建省开始,便有“恩平县”之名 。据《广东通志》记载,唐贞观元年(628年)设“恩平府”,隶属广东行中书省管辖,治所在江川县(今江门市新会区),治所在恩平市 。到了宋代,官方一直将恩平称作“大城”或者“西江口” 。清乾隆元年(1736年)《恩平府志》进一步明确将恩平州治迁往今江川市的东浦镇(今恩平市) 。清末民初更是先后有不少华侨、港澳同胞回乡建设 。
【恩平的由来】
一、恩平的由来
北宋大观元年(1045年),改恩平府为恩州,辖恩城(今恩平市)、良口(今恩平市)、恩城(今江川区)三个县,后以四县各一邑为名,称恩平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恩平失陷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76年)恩平复设恩州治(今新会区)、恩城(今江川市);清朝雍正六年(1738年)恩平变县为州,隶属江门卫管辖 。1947年2月25日,因台山县的大塘乡和高要县的高村镇合并于新会区高村镇原属新会管辖)成立“新会县”,将恩平归入其辖境;1951年5月1日“新会县”改为恩平县(仍隶属于蓬江区);1956年10月“新会县”改称“恩平县” 。
二、恩平地名由来
元朝至元二十年(1282年),蒙古大军大举南下,元兵攻破江门城,于大罗镇北门设卡,将城围在恩平城内,并于此筑城为“恩平” 。明代成化十三年(1474年),清朝设立“恩平县”,雍正五年(1729年)省恩平县;雍正八年(1733年)恩平府迁至今开平市北门乡(今属开平市大罗镇),并以治所得名“恩平” 。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道光二十年(1831年)止,恩平府持续至今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恩平”地名又以“恩平”为始 。
三、西江流域文化的传承
恩平古称大城,自古是广东省重要的商埠,有“西江口”之称 。在唐代,与开平、恩平并称西江两大商埠的广州和深圳,在古代都是朝廷重要的财政转运基地之一 。从宋代开始,这两大商埠便有了很高的地位和知名度,历代商客来往频繁 。西江流域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的传承一直是恩平文化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新会区和江海区
清朝雍正二年(1735年),置新会县,以府治今新会区大岭街(现大岭镇)为治所,辖今大田、新会新城、台山北安三个镇,其中大田归当时县衙管理,南宁驿归属广东省,西平驿归江门市 。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置江海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撤销江海区建制并设立新的区和县级市:新会县为今天的旧城;江门市属江门府辖 。1949年撤销江门府改设地级市,1952年新会地委、行署迁回原属广州府辖地;1955年撤消江海区,设立地级江门府江海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