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什么玉,和氏璧究竟是什么宝玉( 二 )


楚文王继位后 , 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 。文王很奇怪 , 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保ūτ穸庵允?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于是 , 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
[编辑本段]【和氏璧简介】
和氏璧面世后 , 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 。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 , 使和氏璧到了赵国 。公元前283年 , 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 , 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 。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 。很有可能 , 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 。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 , 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 。”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 。良宝终见弃 , 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 , 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 。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 。五胡十六国时 , 一度流于诸强 , 后被南朝承袭 。隋灭陈后 , 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 , 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 。五代时,天下大乱 , 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 。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 , 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
清代以后 , 人们开始对和氏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 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
[编辑本段]【文言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有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人相之 , 有曰:“石也 。”王有以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 , 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 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民曰“和氏璧” 。
[编辑本段]【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 , 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 。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 , 武王即位 , 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 , 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 , 接着又哭出了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问道:“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 。”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