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大郎君 仅次于癌症,年轻人第二怕的疾病,将来或有救治希望!( 四 )


但是 , 事情没有这么美好 。
你肯定听说过 , 很多抑郁症患者长期服药 , 改善效果也不明显 。 多数药物起效缓慢、治疗时间长、临床缓解率低、残留症状多 。
因为药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 许多药物分子无法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作用于大脑 , 药效很难集聚在脑部 。
既然这种“假说”和治疗方法有缺陷 , 科学家就提出了另一种假说和方法 , 叫“神经可塑性假说” 。
说白了就是 , 咱们大脑里的神经元细胞 , 它们之间的连接是“可以变来变去”(可塑)的 。
人得了抑郁症 , 是因为大脑里一些地方的“神经可塑性”改变了 , 比如大脑中海马区域神经减少、海马锥体神经元萎缩、前额叶皮质神经元体积减少等——总之挺复杂的 , 是大脑里的“高速路”变道了 。
刚才咱们提到的“繁星科学基金” , 它资助的首批项目就包括“重大脑认知障碍的闭环调控研究” , 与抑郁症治疗紧密相关 , 通过这一创新研究 , 能够为这类情感障碍疾病的治疗带来变革性的新手段 。
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 , 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
在国家科技部最近颁布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征求意见稿中 ,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研究”、(包括抑郁在内的)“情感障碍的环路机制及其防治”、“新型无创脑机接口技术”、“柔性脑机接口”、“面向运动和意识障碍康复的双向-闭环脑机接口”等技术全部位列其中 。
“尤其侧重发展快速起效、无成瘾性、副作用小的药物以及神经调控、运动疗法、光疗等新型非药物干预策略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全国多个省市的脑科学研究中心也都在积极响应中国“脑计划”的“一体两翼”——
以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为“主体” , 以研发脑重大疾病诊治新手段和脑机智能新技术为“两翼” , 让中国的脑科学技术走向世界前列 。
比如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就正在攻克这些项目
而为中国脑科学研究做出贡献的 , 不只是这些专业的机构 , 它们的背后 , 还有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大佬” 。
很多人都听说了 , 最近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卸任了拼多多董事长 。
而走在国内相关研究前列的“繁星科学基金” , 正是黄峥在卸任之后捐资1亿美金 , 与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发起并成立的——这也是国内近年来由企业家捐赠的最大一笔科研经费之一 。
繁星科学基金将理事会理事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担任 , 学术委员会由两院院士、诺奖得主等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 。
首批项目包括“超大规模实时图推理机研究”“重大脑认知障碍的闭环调控研究”“肿瘤免疫新抗原研究”和“细胞培养人造鱼肉研究”等 。
很多人对黄峥的“跨界”感到意外和不理解 , 但其实这一切的“伏笔”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下 。
2018年 , 黄峥就曾表示:“我最希望在未来能转型成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人员 , 像富兰克林在40岁以后就不参与商业了 , 参与科研发明了避雷针 。 我觉得非营利性的、全心全意的科研工作对人类的贡献会更大 。 ”
在2020年7月 , 黄峥卸任拼多多CEO后 , 他就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于长期主义的思考 , 对公益事业、和前沿科技项目的关注、支持和探索上 。
在最近他写下的致股东信里 , 黄峥说:
“而今一晃已过不惑之年 , 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家也许已经不太可能了 。 但如果我努力 , 把中学里最喜欢的化学、大学里学的计算机、工作中学习的经验管理结合起来 , 我天真地想 , 说不定也能再做出点有意思的事儿 。 成不了科学家 , 但也许有机会成为未来(伟大)的科学家的助理 , 那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