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3》,太尴尬( 二 )


|《欢乐颂3》,太尴尬
本文图片
安迪
到了《欢乐颂3》里 , “家门”依然是促进租客间熟络起来的重要元素 , 只是使用方法比较简单粗暴:三个女孩合租的公寓总是随时随地敞开大门 , 高声阔气地交谈 , 似乎毫无隐私概念 。 当然 , 这样比较方便情节的推进 , 似乎任何一个邻居都能随时进来说两句台词 , 做做口头科普 , 顺便点评他人的生活方式 。
这种强行促进人物关系变得熟络的空间设定 , 借了情景剧的壳 , 但实在不高明、也不真实 。
美国心理学家珍尼特·海登在著作《妇女心理学》中提出:“女性的情感不仅细腻、深沉 , 而且更容易移情 , 具有易感性 , 更富有同情心 , 因此比男性有更多的亲社会情感 。 ”
恰恰因为女性细腻而迂回的心思 , 女生之间的友谊往往不会太过“平铺直叙” 。 很少会一杯酒、一顿串就称兄道弟 , 也难像“哥几个”那样杯酒释恩仇 , 而是可能充满着各种微妙而细腻的观察、试探和小心思 。
这期间或许产生偏见和误会 。 《欢乐颂》第一部里 , 几个邻居初认识的时候 , 富二代曲筱绡几乎不喜欢她旁边合租房里的邻居——虚荣拜金的“捞女”樊胜美、“绷着全身细胞求上进”的乖乖女关雎尔还有大大咧咧的恋爱脑邱莹莹……当然 , 张扬跋扈的曲筱绡在别人眼里也好不到哪儿去 。
|《欢乐颂3》,太尴尬
本文图片
几个人初识时保持着明显的边界感
关起门来 , 相互间的嘀咕、揣测背后 , 是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出身和成长环境 , “不同”造就了碰撞和矛盾 , 促成了了解和靠近的可能性 。
也许就像爱情一样 , 友情也存在某种阶段性的“暧昧期” , 来缓冲那些小心翼翼地试探、渐入佳境的理解和相互支撑 。
但《欢乐颂3》省略了这段“暧昧期” 。 第一集就姐妹相称 , 第二集就救人水火 。 才认识不到半天就能随意串门、合斗性骚扰 , 想体现“Girls help girls”的用意太僵硬 。
|《欢乐颂3》,太尴尬
本文图片
《欢乐颂3》中 , 过于刻意的互助情节
在一线城市租过房的年轻人都难免有这样的经历:很多人合租一年了 , 有人甚至连室友的脸都没见过 。 一墙之隔 , 城市青年的忙碌、社恐、防备本能等等尽显无疑 。
《欢乐颂》里的友情模式 , 最初旨在还原一种“远亲不如近邻”社交形态 , 这种互帮互助、生活味儿十足的情谊 , 从最初简单的地理相近性 , 到相互之间的欣赏和支撑 , 砥砺和温暖 , 中间一定得有个过程 。
前两部结束后 , “五美”之间的感觉已经变得十分自然 , 且在相互之间的帮助鼓励下 , 每个角色都在自己的人生里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乖乖女”关雎尔决定迈出勇敢追求爱情的第一步;“扶哥魔”樊胜美开始尝试脱离家庭的束缚;曲筱绡从创业的不易中获得了成长 , 即便家庭破产也有了自立自强的底气 。
|《欢乐颂3》,太尴尬
本文图片
在众人的帮助下 , 樊胜美说出了自己抑郁已久的心结
从《欲望都市》到《破产姐妹》 , 类似的互帮互助式女性友谊从来都能打动我们 。 既相互依靠 , 又各自独立 , 在人与人日渐疏离的现代都市 , 这种发自内心的交流尤为可贵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