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抑郁、双相,父母恐惧!压抑!该怎么办?!

我们晴日心理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 , 尤其是结合大量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的临床实践 , 对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有了突破性的、深入的发现:
抑郁症背后的心理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双相障碍和强迫症的心理根源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 , 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
我们不断在文章和视频中分享、阐述这个观点 , 得到了很多患者父母的认同 。 不过这仍未能解开他们的疑惑:“我们知道孩子得病与过去的经历有关 , 那接下来该怎么做 , 才能帮助他们加快康复?”
确实 , 父母对疾病的病因有客观、理性和深入的理解 , 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具体改变和行动也很重要 。 孩子能否加快康复 , 与父母的表现有重要关联 。 以下总结了几个简要建议 。
01、稳住心态 , 先学习科学知识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强迫症 , 还是双相障碍 , 父母感到焦虑是人之常情 , 但这并不利于解决问题 。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甚至恐惧中时 , 要及时给自己来一个提醒:我之所以焦虑、恐惧 , 可能是因为了解信息不全面 , 或受到了一些信息的误导 , 因此很可能陷入了灾难化思维 。
这里所说的“信息” , 往往就是指父母从精神科医生、互联网处了解到的、碎片化的疾病信息 , 尤其是关于双相障碍 。
很多父母从没听过这个诊断 , 就诊时医生也没有时间充分介绍 , 他们只好上互联网找答案 。
但互联网上关于双相障碍的信息比较落后、而且不全面 , 整体传递出较悲观的一面 。 比如“双相预后不良”、“需终身服药”、“属于重性精神病”等信息 , 这如同一道晴天霹雳 , 令家长感到震惊 , 继而焦虑 , 甚至恐惧 。
|孩子得了抑郁、双相,父母恐惧!压抑!该怎么办?!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时候 , 这些信息甚至是从某些精神科医生的嘴里说出来的 , 更加令家长诚惶诚恐 , 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以后就会变成医生说的那样 , 陷入灾难化思维 。
我们接诊过一位患者 , 当时他第一次去精神科就诊时 , 是由母亲随同的 , 而他的父亲因出差而无法一起前往 , 但他时刻关注儿子的情况 。
随后 , 患者母亲打电话告诉父亲 , 儿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 医生说这是重性精神病 , 可能要吃一辈子药 。 这位患者的父亲立刻崩溃 , 并坐在机场大厅的地上痛哭 , “当时觉得我的孩子这辈子都完了” 。
这些信息不能说都是错误的、骗人的 , 这确实是过去某个很长的阶段里 , 精神科医生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而得出的临床经验和总结 。
但它们只代表了精神医学单个学科、在过去某个阶段对双相障碍的诊疗经验总结和概括 , 并不代表当下的每个个体 。 近几年来国内精神科不断发展 , 临床治疗越来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 , 这是前所未有过的 。 而且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 , 康复环境和条件不同 , 过去统计得出的概率并不能决定个体病情的走向 。
另外 , 国内外现行精神障碍诊疗体系基本属于症状学诊断 , 并非病因学诊断 。 也就是精神科大夫仅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搜集症状、下诊断 , 并不探究背后的原因 , 也不懂得这些问题在其它学科里有怎样的理解和解决方法 。
可当青少年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 , 往往表现为认知、情绪、意志力和行为等方面的偏差 , 还通常伴有学习障碍 。 这涉及了精神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 , 尤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 。
所以 , 精神科医生对孩子下的诊断仅代表了这一学科的标签 , 而不是孩子就是这个标签 ,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 。 家长感到极度焦虑、恐惧时 , 往往就是把精神科的标签看得太重了 , 而不具备其它学科关于这些问题的科学知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