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在“我”的眼光中来看 , 这对夫妻是天生一对、是互相支持且相爱的 , 但婚姻之下 , 各自的痛苦就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了解 , 一方面 , 性爱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即代表着情感的缺失和孤立 , 女性无法从亲密关系中获得真实的温暖;另一方面 , 在东亚文化的影响中 , 女性也必须压抑自己的性欲望 , 因此 , 女主人只能选择向“我”说出一切 , 即便是在自我处境全面坍塌的时刻 , 她也只能进行断裂的输出 , 而非全然自我的找寻 。 全然锋利的向外断裂之下 , 小说呈现出了女性在孤独时刻的静默与错位 , 无法在家庭亲密关系中获得温情的当下 , 小说缔结出了更为丰满的情绪张力 。
同样的情感勒索还出现在了小说《雪从南方来》[4] 中 , 在此 , 家庭仍然作为了风暴的中心 , 而有所不同的是 , 小说选取了男性作为风暴眼 , 来回望两个女性的挣扎和失落 。 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离异的带着小女儿的单身男人 , 在遇见自己喜欢的人之后试图让爱人和女儿和平共处 , 但却在年幼女儿的无知之恶下 , 失去了重新开始的可能 。
 
本文图片 
事实上 , 这类故事的核心并不鲜见 , 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矛盾向来是东方家庭中经久不衰的书写主题 , 然而 , 小说却以一封邮件起始 , 试图展示这对父女在长久的平静生活下的暗流涌动与风暴迭起 , 柔弱的女儿是曾经亲手毁掉他爱情的刽子手 , 而被他误解的徐宁也永远没有了回来的可能 。
另一面 , 徐宁的角色也值得被关注 , 在小说中 , 她实际上是一个温厚的继母形象 , 即便是面对他没来由的指责和失控 , 以及小敏混沌的欺骗假装之下 , 她所选择的也是断然离开:
“不用回答 , 什么都不用说!”她站起来说 , 拿一张纸巾擦掉脸上的泪 , 样子像是如释重负 , “我应该早就明白的 。 我应该早就想到结果会是这样……”
在徐宁的世界中 , 她的如释重负何尝不是一种向外的断裂 , 被主观投射的继母形象固然带有陌生环境下先入为主的标签 , 同时 , 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及时奔逃也引出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 。 这种逃离是绝对支配过后的具象挣扎 , 也避免了她们成为家庭生活中的献祭物品 。
三
“心血来潮”下的女性自我博弈
 
本文图片 
作为移民作家 , 我们常常会谈论到张惠雯在其小说中所显现的关于差异文化的认同感与身份意识 , 实际上 , 在其现实性的小说中 , 人物大多弥漫着一种困顿的身份焦虑 。 这也是小说叙述的核心之所在 , 而这种文化冲击所带来的是对于生存困境的讨论和情感的捕捉 , 尤其以女性身份来谈 , 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身份焦虑 , 她们有着对于家庭生活的渴望 , 同时 , 却也具备对于未知远方的向往 。
在这种欲望的割裂之下 , 小说呈现出对于移民生活的隐喻性写照 , 尤其对于女性来说 , 她们所面临的时常是双重的困境 。 从家庭生活上来看 , 在张惠雯的小说中 , 大部分女性的移民大多与配偶有关 , 因此 , 她们的奔赴实际上是从原生家庭中离开 , 去往另一个地方重建家园 , 这毫无疑问是一种生命际遇的漂泊和游荡 。 同时 , 她们也需要面对常规的灵魂的漂泊和探索 , 在生活之中 , 她们的生命历程是真实而又隐蔽的 , 小说关注了女性的内心情感 , 将她们无根的茫然加以深刻的书写和展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心理学|心理学:你们之间的第一面,就决定了以后会不会发生关系?
- 与优秀的人同行,你迟早都会变得优秀起来,人生也会更精彩
- |婚姻进入平淡期怎么办?学会这三招,让你们的爱不变质!
- |你的妥协换不来别人的感激
- |《天赐的声音》周深灵魂反问很有深意:玫瑰为什么要带刺?
- 余生请多指教|《余生请多指教》:顾魏这三个最明显的缺点,也是优点
- 刘玉城|白象方便面让我找到了我想找的人
- 晶晶|用这几种方法爱对方的人,注定情深缘浅,早晚会走散
- 情绪|最舒服的关系,是聊得来!
- 冯茜茜|顾昕不淡定了,冯茜茜撩完就走,冯氏姐妹花,妹妹的野心比姐姐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