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风俗特点主要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风俗习惯:1、途遇长辈 , 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吃饭时 , 长辈坐上方;
2、客人到家,必敬酒、传烟、递茶;
3、拜干亲的习俗:也就是认干爹、干妈;
4、彝族的成年礼,以女孩的换裙仪式最具代表性;
5、饮食:彝族的主食主要有土豆、大米、玉米等 , 而副食主要包括肉食类、土豆、蔬菜类、调料类;肉食主要以牛、羊、鸡为主;

6、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等地区非常隆重当地节日,同时各地的过年时间也各不相同,不过这些节日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未来了理想生活的一种重视,并且还寄托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憧憬;
7、火把节:它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一共举行三天 , 节日期间 , 人们会穿着各种各样的服装,在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等 , 非常的热闹;

8、婚俗:当地的婚俗一般都是本民族内进行通婚,青年男女在谈恋爱的时候 , 需要和自己的父母说明,并且在结婚之后,第三天新娘与新郎需要回门;
9、建筑:当地的建筑大部分为大村寨,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或者以闪片房为主;
10、禁忌:当地禁忌耍动头 , 禁忌说脏话,禁忌早夜间吹口哨,同时还禁忌跨火塘,另外还禁忌嫁娶的时候杀山羊等 。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 , 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
彝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导读:彝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民族风俗与汉族的传统习俗大大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以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来衡量彝族的生活习惯 。那么,彝族有什么风俗?彝族的民族风情有哪些呢?以下是我对彝族风俗的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待客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 , 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 , 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 , 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 , 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
食俗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 。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 。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 。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 , 并可以久存不变质 。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 。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 。除鲜吃外 , 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 , 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 , 徐徐而饮 。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
服装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 。
烤茶相亲习俗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 , 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 , 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 , 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 , 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 , 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 , 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 , 盘于头顶 。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 , 以示吉祥 。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 , 参加社交活动 , 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
【彝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彝族的风俗特点主要有哪些】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 , 并扶她上马 。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 , 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
泼水接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 , 带来幸福 。因此 , 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 , 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 。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 。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 , 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 。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 。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 。可见 , 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 , 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
洞房里的打斗按照彝族习俗 , 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 , 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 。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
第二天早晨,新郎便领着新娘认父母 。下午,新郎便约上一个伙伴,跟着新娘回娘家,去认岳父母 。如果那个作陪的小伙子是个调皮鬼,当他们到新娘家时 , 这个小伙子便会抢先进门,甜声甜气地首先叫爹叫妈,接着新郎也叫,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个才是自己的女婿 。
以上就是关于彝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彝族的风俗特点主要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以及彝族的风俗特点主要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