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属于多音节姓氏 。《百家姓》里有记载:“上古大族有九姓,其得姓始祖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周文王、周公姬旦、周公旦、西周公叔旦、周公姬旦(前630-前537)、孔子(前531-前536)等等 。”董姓还有一个有趣的族源:有一个董姓始祖姓董,名叫董尚,是西周时姜子牙之子 。由于周文王的儿子共工氏灭商有功,周武王之后就以其部落名称为姓氏,董姓便有了新的族源——董姓 。
1、出自姬姓
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被称为“八牧”(姜水流域),“八牧”的分支称为董氏、子姓和公姓,其中最早的是周公姬旦儿子周公旦的后代、周公旦的兄弟太公姬旦的后裔,名叫董尚,公元前636年,周武王灭商之后,周公姬旦之子姬友父以其部落为姓,便以董尚姓名“董尚”为氏 。自此以后,“董”与“钟”同音,于是董、钟、姬、子等为同姓 。今山西晋中一带的董氏是姬姓来源之一 。
2、出自姜姓或伯姓
姜姓,是西周时的姜姓或伯姓贵族所改姓 。据《百家姓》所载,周文王后代姜尚为周文王时大臣,其子孙因受封于周都洛阳(今河南洛阳),称“周公”,史称“周公姬旦”,史称“姜子牙”,建立了周朝 。周朝时,姜尚在周成王时期担任司徒之职(管理军事),后来他死后被封在董(今陕西西安东南),建立了周王朝 。在周成王死后,周公旦即位,建立了周朝 。周公旦之子伯玉被封于周(今陕西渭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为姓:伯玉之子、周公旦之子称为“董氏”;董之子“华氏氏”;华氏与王族遂为一族(亦有说为同姓之间) 。
3、出自子姓或父姓
《华阳国志》:“高辛氏”以国为氏 。《读史方舆纪要》:“高辛氏,高辛子姓,为唐虞高辛氏,在唐虞期间的高辛侯为高辛氏之子,其子食邑于董 。唐虞时期的唐虞之孙因受封于董,故后代以董为姓氏 。”
4、出自少数民族政权
汉族人多以“董”为姓氏,出自鲜卑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 。鲜卑,语意为“白羊”,为汉民族中最早的一支汉化改姓姓氏,在汉化之前,鲜卑多称白羊 。其历史可推至汉景帝时,当时的鲜卑首领也就是董公和董皇后 。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这段时间里的东汉、魏、晋三个朝代中,鲜卑贵族中就有多人改了姓氏 。董氏后裔董寿、董景等族更是改了姓董 。董寿改姓董禄后,其子孙便以“董寿”为姓氏 。
5、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名臣董子
【董姓由来】
春秋时期,鲁国名臣董子有一支后人为避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之名,改叫董仲 。其后代以先祖姓氏为姓,遂为董氏、仲氏 。该支董姓后来逐渐远播中原和台湾地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