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各地风味的上海饮食文化

因我国地势差异,各地的饮食文化可谓是丰富多彩 。就拿上海来说,上海是汇聚各地风味形成的饮食文化,到后来才有了自己的特点,上海对原料的选材是非常讲究的 。口味特点清淡素雅,咸淡适中符合大部分人的喜好 。那么,在上海文化中,吸取各地风味的上海饮食文化是怎样的呢?
上海菜又叫本帮菜,本世纪初,上海汇聚了苏、锡、宁、徽等16个地方风味,上海人称这为苏帮菜、徽帮菜,而对本地风味,则称为本帮菜 。当时的本帮菜主要取用本地鱼虾蔬菜,以红烧、蒸煨、炸、糟、生煸见长,菜有农油赤酱,咸淡适口 。后来,上海菜不断吸收外地菜特别是苏锡菜的长处,在本世纪中叶形成了料取鲜活,品种众多,擅长烧、生煸、滑炒、蒸,品味适中,即有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的特点 。
上海小吃在南宋时即有记载,明初上海成为东南名邑,制作渐趋精美,在清时随着上海商业日益繁荣,应时适令的各类米、面类小吃品种更为丰富 。清末,上海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相继吸取了各地风味小吃精华,几乎包括了全国各主要地方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 。上海小吃特点是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便灵活 。
上海菜原以红烧、生煸见长 。后来,吸取了无锡、苏州、宁波等地方菜的特点,参照上述十六帮别的烹调技术,兼及西菜、西点之法,使花色品种有了很大的发展 。菜肴风味的基本特点: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咸淡适口 。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 。
名菜如“红烧鮰鱼”,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泽红亮,卤汁浓厚,肉质肥嫩,负有盛誉 。“糟钵头”则是上海本地菜善于在烹调中加“糟”的代表,把陈年香糟加工复制成糟卤,在烧制中加入,使菜肴糟香扑鼻,鲜味浓郁 。“生煸草头”,摘梗留叶,重油烹酒,柔软鲜嫩,蔚成一格 。
而各地方风味的菜肴也逐步适应上海的特点,发生了不同的变革,如川菜从重辣转向轻辣,锡菜从重甜改为轻甜,还有不少菜馆吸取外地菜之长 。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 。改革了烹调方法,上海菜达到了品种多样,别具一格,形成了上海菜的独特风味 。著名的上海菜饭店有美林阁,老饭店,老正兴等 。
【吸取各地风味的上海饮食文化】上海饮食习惯
上海地处湿热带,气候宜人,四季常青,海岸线又长,物产丰富 。山珍海味、土特产应有尽有,上海人在饮食烹饪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产和人们的口味、习惯,加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精于制作,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海派饮食文化 。
1、鲜活生猛上海人的口味,以鲜为特色,所选用的原料,无论是蔬菜或肉类,都要求新鲜为了迎合这种饮食爱好,肉菜市场均设有水族箱或饲养笼,将各种鱼类、禽类活养着供顾客选购,即点、即宰、即售,方便家庭 。
2、夏秋清淡、冬春香浓夏秋季节,由于上海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大,为增进食欲,保证营养,上海日常饮食以清淡、鲜爽、嫩滑等消暑祛热的菜式为主,家庭一般常用瓜类制成清香可口汤、煲等菜式 。
夏天上海时蔬有贡菜,金针菜,米蓰等等,不过夏天上海人一般讲究清淡,菜诸如糖拌番茄,糖拌黄瓜,毛豆丝瓜就可以打发汤,一般是番茄煸尖冬瓜汤,要么雪菜肉丝豆腐羹 。
在北风凛烈、寒气袭人的冬春季节,上海的家庭饮食以营养丰富、滋补暖身、味道香浓的菜式为主 。这时,狗肉、羊肉、鸽、蛇等,都是家庭的常用菜式 。春节,现在上海人春节大多外出蹭饭,家里无非应付些春卷、汤圆之类的小点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