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起坨坨是什么原因,奶粉摇不散起坨是什么原因( 五 )


保存
奶粉保存不当 , 打开后没有很快喝完也可能易结块 。
具体到您的问题还有从多方面找原因 , 注意细节 。养宝宝不容易,要注意特别多特别多的细节,真可谓是操碎了心,加油!

我是“嘟妈聊 育儿 ”曾经做过儿科医生、也曾在婴幼儿食品企业任职、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现为全职妈妈并为多家母婴类报刊撰写 育儿 文章 。坚持母乳喂养到宝宝快两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考了营养师证,现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我考小学教师证 , 觉得还算好考顺手把初中生物教师的笔试也通过了 。最近辅导孩子数学发现自己奥数题做起来也满顺手的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一直在学习,又喜欢写出来分享的妈妈
影响奶粉溶解的主要因素
脂肪含量
通常来说,全脂奶粉比脱脂奶粉更难溶解,这是因为全脂奶粉的颗粒表面一般由一种具有疏水性的游离脂肪覆盖着,会使奶粉的溶解性下降 。

奶粉中的营养素
奶粉中若添加了大分子或高活性成分,在冲泡时会更难溶一些,或是不会真正与水融合,而是与水形成悬浮液 , 进而成为奶瓶壁上的小颗粒,也就是常说的“挂壁” 。

冲调方式
奶粉的冲调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奶粉的溶解度 。比如水温过高,会让奶粉中的蛋白质变性凝结,影响其溶解效果;水温过低 , 又无法充分地溶解奶粉 。还有的妈妈喜欢先加奶粉再加水,殊不知这样会使底部的奶粉无法充分与水接触,同样不利于奶粉溶解 。

奶源
受季节等自然气候的影响 , 不同时期的奶源生产出的配方奶粉溶性也会有差异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品牌、同一个段位,不同批次的奶粉也会溶解性不同 。
不溶解的奶块是什么?
奶粉冲调过程中,由于有部分奶粉颗粒没有与水充分接触,影响了其在水中的分散 。没有分散的奶粉块外部是湿润的形成了一个不透水的“保护层”,于是变成了一个个外湿内干的难容奶块,就算用力摇晃奶瓶也很难将其溶解 。

挂壁的颗粒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配料表中看到,一款配方奶粉会添加几十种原料来配制成一款各方面营养都满足宝宝需求的奶粉 。而这些配料的颜色、气味、味道及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各有不同 。
奶粉产生挂壁时,在奶瓶底部沉淀的白色或晶体状的小颗粒,主要是一些难溶或微溶的成分 。如配料中的碳酸钙、磷酸三钙等成分是不溶于水的,但能溶于胃酸后在小肠被吸收利用 。奶粉冲调后,这些成分多数与蛋白质、脂肪等悬浮于奶液中 , 溶解不好时部分会沉淀于奶瓶底部 。

其实,即使奶粉溶解度不理想,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冲调方式 , 一样可以冲出均匀的奶液哦 。
怎样冲调溶解好?
牛奶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溶液而是悬浮液,提高溶解性主要是改善这些营养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性,让可溶于水的物质尽量都溶解 。以下两点建议 , 对改善溶解性很有帮助:

1、水温合适
水温会影响奶粉的溶解速度,最好根据奶粉冲调说明来确定水温 。不同奶粉采用工艺及配方不同,需要的冲调水温有所差异 , 例如康多蜜儿奶粉的最适冲调水温就为45。最好用专门的温度计测试水温,用手试水温误差比较大 。

2、分次冲调
溶解性不好,可采取分次冲调法来改善溶解性:
将所需的水倒进奶瓶 , 先舀取所需奶粉的一半,摇匀;再舀另一半,再摇匀就好了,若是奶粉冲调的量大,还可以分三次进行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奶粉与水的接触面积,不容易出现奶粉结块的现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