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纺车需要几个人完成作业,宋代麻纺织业的发展(16)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 , 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 , 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 , 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 。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 , 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 。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 , 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 。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 。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 。建堰时 , 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 。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 , 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 , 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 , 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 。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其工程结构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和灌渠系统工程组成 。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附属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内江总干渠、沙黑总干渠、金马河干渠等组成 。建国后,为解决都江堰工程维修期间的城市供水问题,又特别设计增建了工业引水暗渠 。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 , 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 , 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
勤劳智慧的川西人民,在发展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事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运行维修等各种矛盾关系,紧紧依托自然条件、充分运用工程技术解决了各种问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水经验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新、旧两个版本的“三字经”,留下了系统、完整而又非常具体的治水经验 。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都江堰经验 , 对治理黄河、解决山东的水问题,加快水利网络化建设 , 发挥我省乃至全国自然地理优势 , 优化生态环境仍然意义重大 。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 , 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具体讲,以三维空间巧妙构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渠首“三大工程”,优化岷江特定区段的硬约束,形成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主流走势、环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内、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 , 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势,优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关系,发展水利网络化,使其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其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础、是前提;立面结构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历经千载,反复优化逐步形成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