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纺车需要几个人完成作业,宋代麻纺织业的发展(13)


土织布,又名老粗布、手织布,是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纺织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在贞丰有着为出嫁的女儿陪嫁手织布床单的传统 。每逢哪家有女儿出嫁,娘家就会备上花色不同的手织布的床单作为嫁妆,既体现了娘家人对女儿的关爱 , 也是母亲勤劳能干的象征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度退出人们视野的手织布又悄然兴起 , 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 。
纯棉土织布的织造工艺较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基本采用手工操作 。其主要工序有轧花、弹花、纺线、打染、浆线、经线、作棕、吊机、织布等大小工序27道 。
贞丰的土布漂白,有独道之处 , 就织好的白布平捕在草地上过易夜 , 夜露就会自然漂白布 。这是贞丰人的一大发明 , 白布通过多次吸夜露后,白布就变得洁白无比了 。
贞丰土布产品以柳条、彩条、方格、提花4大系列为基础,农家妇女能靠22种基本色线织出几十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子工序,可以想象出一件产品包含着多少繁复的劳动,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土织布已经广泛用于床上用品、服装、窗帘、壁挂、台布、坐垫等 。产品自上市以来,以其精湛的手织工艺、健康的天然品质、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图案 , 备受人们的青睐 。在纺织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织布工艺流传至今,堪称奇迹 。
手工粗布纯棉含量100%,是一种纯天然绿色环保产品,产品舒适、对皮肤无任何刺激,抗静电、不起球、透气性强,还具有独特的自然按摩特点,能增加人体的微循环,调节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在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一味追逐高档、追逐潮流的观念正在逐步被“崇尚绿色、回归自然”所代替 , 老粗布产品又以其自身的特色赢得了消费者的宠爱 。
老粗布是一种传承久远的纯棉手工生态纺织珍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有着机织布不可比拟的诸多优越性 。不久前,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宋代纺车需要几个人完成作业,宋代麻纺织业的发展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纺车、赵州桥或都江堰的发明创造的小故事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 , 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
到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 。同时 , 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
到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 , 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
直到宋代 , 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
李冰创建都江堰
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在成都平原顶点的岷江上游干流出山口处作为工程地点,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都江堰 。实践证明,历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合理,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分水堤、溢洪道、宝瓶口三项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发挥引水、分洪、排石输沙的重要作用 。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