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经典语录,人生经典语录48条(18)


创作背景
20世纪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是一个危机不断的地方 。弗罗姆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在二次大战时,由于是犹太人而横遭迫害 , 流亡美国 , 因此他对于西方社会的现状几乎持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 。
弗洛姆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对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并从中汲取了许许多多的精华的东西 。在他看来,他所处的时代(亦即资本主义时代)中有太多的不合理的现象值得批判,要批判就得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入手,《爱的艺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迎合了西方普遍的社会心理所写 。
作品思想
《爱的艺术》一书的贡献无疑是纠正了弗洛伊德关于爱情与性有着莫大关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决定前者的错误判断 , 同时提出了一个人积极的、引人向上的爱情观 。爱情不再是被巧克力和玫瑰包裹下的生殖冲动,也不再过于褊狭地指向男女之间的性别之爱 。
作者认为爱情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不二之途,也是人类摆脱人际孤独感的必然之路 。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的前提就是拥有爱的能力,这能力是能将爱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的因素,比如奉献、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茫茫人海中寻求另一个独立的个人来实现统一,摆脱孤独,这就是爱情 。归根结底 ,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而非欲望的事,也非人类本能的事 , 这里的人不是被本能与欲望所驱使的野兽,而是能将本能与欲望控制于掌中并以人类高尚的精神性作为应答人类生存问题答案的理性人 。
弗罗姆还谈了许多爱情的错误形式并在书的最后一章详细阐释了爱的实践,纪律、集中、耐心、兴趣和相信他人、克服自恋、积极活动分别是必要条件和特殊条件 。其实,这些东西与其说是获取爱情能力的条件 , 还不如说是一个人理性生活的条件,不论一个人是不是打算去爱别人,只有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并有着拥有美好生活的愿望,作为一个个体,一个人需要去获得这些条件,唯有如此才能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收获快乐和对生命的感悟,而非如一个庸人匹夫般庸庸碌碌地过一生 。
该书指出“爱”是可以通过耐心学习而得来的一门艺术,类似于对艺术的感受力 , 爱情、母子之爱、朋友之爱,都是走向完善价格、丰富灵魂的人生实践 。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人类对自我生存的一种思考与回答 。爱不是程序,没有使用说明 。全书旨在告诉人类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任何关于爱的企图和想法都会失败 。而爱首先是给予,是爱他人,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 , 自己永远不会得到爱的满足 。
作品影响
《爱的艺术》于1956年在美国首次出版即引起轰动,人们争相抢购,第一版在几天之内就销售一空 。第二版又由英国乔治?艾伦和昂温公司出了英国版;1962年又出了新版并连续重印十次 。随后1975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2年分别重版重印 。
截至2015年,《爱的艺术》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 。
作者简介
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1980年),20世纪西方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家 ,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 。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曾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 , 并获博士学位 。二战期间,为逃避纳粹迫害迁居美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心理学课程和从事精神分析研究 。1971年 , 迁往瑞士,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写作工作直到去世 。主要著作包括:《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占有还是生存》《自为的人》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