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情境|顺从效应:不心软,就不会吃亏和犯错

马尔科特·格拉德威尔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 ,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人与情境》的“孩子” 。
人与情境包含很多方面 , 有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解释 , 也有外界对行为的抑制 , 还有文化对行为的影响 。
可以说情境的不同 , 让人们的选择和意识也有所不同 。 拿生活中的顺从来说 , 它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 , 而是经历着人性的本能与心理挣扎中的选择 , 顺从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 。
心理学家李·罗斯和理查德·E·尼斯贝特在《人与情境》中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等角度 , 给出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
顺从是怎么发生的
生活中 , 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
我们原本是帮对方一个举手之劳的小忙 , 却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忙帮到了大忙 , 等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本意后 , 发现已经深陷其中 。
换句话说 , 这不是自己原本的预期 , 也超出了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 但却在事情的发展变化中 , 无法抽身 。
为什么会让自己陷入这样的“牢笼”呢?
【人与情境|顺从效应:不心软,就不会吃亏和犯错】心理学中认为 , 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 而是源于对方的“登门槛”策略 。 也就是说 , 对方用了一点小小的心思 , 先提出一个很小的请求 , 这种请求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 。
人与情境|顺从效应:不心软,就不会吃亏和犯错
本文图片

一旦同意小请求后 , 又会逐渐提出更大的请求 ,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 , 我们就会跟着对方的思路走 , 最终变成了顺从 。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会被回应 , 有些请求不合理或者原始请求起点比较高时 , 人们第一反应通常是“这不是我该答应”的 。
这就牵涉到了情境对人们决策的影响 , 人们一旦察觉到顺从行为是出于情境的压力时 , 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选择 , 就会拒绝顺从 。
这也告诉我们:顺从的产生是有一定情境与前提的 。 如果想要避免被别人利用 , 不妨在遇到请求时 , 多去揣摩对方的用意 , 这样就不容易被外界信息误导 , 做出错误的决定 。
面对顺从 , 要进行区分
人人都会有受本能驱使的从众心理 。 在普世规则之下 , 大多数人是盲从的 , 认为大部分人遵从的都是对的 , 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 。
人与情境|顺从效应:不心软,就不会吃亏和犯错
本文图片

有这样一个观点:人们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 , 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自限性 。
人们的情绪和动机会随着外界的影响而波动 , 有些顺从是发自内心的意愿 , 有些顺从是受外界的影响 。
人往往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因为河流是不一样的 , 人在踏入河流时的心境与情境也是不同的 。
尤其是在受到外界太多影响时 ,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 , 不仅仅是三观的体现 , 还受特定情境的影响 。
拿从众心理来说 , 看到大部分人都在选择的事 , 就觉得是正确的 , 而对不确定因素选择忽略 。
但往往正确的事 , 只有少数人才能选择对 。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问题本身 , 而在于受外界影响太大 , 而让判断产生了误差 。
这也告诉我们 , 在要不要选择顺从时 , 要先去察觉背后的深层原因:
人与情境|顺从效应:不心软,就不会吃亏和犯错
本文图片

首先 , 在听到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时 , 要意识到是不是别人在引导你与对方的想法保持一致?还是客观的陈述;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