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姣评《白人的工资》︱为什么美国工人阶级必须是白种男人?( 二 )


白人 , 更具体地说 , 白种男人 , 垄断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工人阶级”形象 , 进一步垄断了代表“工人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秩序的权利 。 而少数族裔不仅因此遭受了文化上的歧视 , 也丧失了参与到工人阶级运动中的机会 。 在漫长的十九世纪 , 大部分美国主流工会排斥黑人和妇女加入工会;内战前 , 许多北方白人工会激烈反对共和党将废奴主义纲领加入政治蓝图;直到二十世纪初 , 还有众多工会拒绝支持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 。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 , 白人至上主义者会戴上“工人阶级”的面罩:路易斯安那的三K党领袖宣称 , 要解决失业问题 , 就必须推选一位白人至上主义的国会议员 , 因为只有白种工人会站在阶级立场上思考问题 , 而黑人都是只关心自身群体利益的“种族主义者”;同样 , 十九世纪的排华运动也被白人至上主义者描绘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的壮举 , 因为来自中国的铁路工人显然不能算作“美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白种工人对其他族裔的排斥因何而起?是基于种族间的仇恨吗?情况并非如此 。 实际上 , 大部分白种人对少数族裔一无所知 。 《白人的工资》第一章开篇 , 就是作者罗迪格的思想自传:罗迪格成长于二十世纪中期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德裔美国人小镇 , 这个小镇属于种族隔离时代所谓的“落日镇”(sunsettown) , 日落之后一切黑人都不准在镇上驻留 。 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几乎不需要跟黑人打交道 , 但“黑人”这个概念却时常被提及——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黑人 , 不是新闻里的民权斗士或是电视上的黑人体育明星 , 而是抽象的“黑人群体”——“黑人”抢走了白人的工作、“黑人”不交税、“黑人”是危险分子 。 这些关于“黑人”的对话不是发生在白人与黑人之间 , 而永远是发生在白人与白人之间 。 白人谈论“黑人”也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对非裔群体感兴趣 , 而是为了显得比自己的白人同伴更聪明、更厉害、更有权威 。
罗迪格发现 , 这种对于不在场的黑人群体的讨论 , 才是美国白人历史中的常态 。 白种工人之所以执着地将黑人排除在外 , 并不是黑人群体做了什么 , 而是因为这种排斥对白种工人本身至关重要 。 在美国历史中 , 黑人群体和奴隶制的长久存在 , 为白种工人提供了一个种族主义的文化抓手 , “工人将自己定义为白人” , 以此将自身与“不自由”“不勤奋”“不聪明”的黑人奴隶群体区别开来 , 这种种族情绪成为白种工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 美国白种工人的种族主义是一种“夹杂着仇恨、悲伤和渴望的复杂情感” , 它经常隐匿在阶级话语的背后 , 混淆我们对劳工群体身份的认知 。 而资本家对白种工人的种族主义话语乐见其成 , 因为它削弱了不同族裔工人间的团结 , 又分散了劳动者对于不公正的经济分配秩序的注意力 。
美国工人“白人身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革命时期
除第一章深刻的自我反思和第八章的总结之外 , 本书的主体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从政治文化角度梳理了美国革命前后至内战前美国白种工人阶级认同的形成——“工人阶级”(workingclass)为何会被默认是白人?白人身份(whiteness)为什么会与工人的阶级认同和政治权利联系起来?第五章至第七章则是对白种工人种族主义具体形态的分析——白种工人的种族主义如何通过节庆、游艺、歌曲等大众文化形式 , 被表征为一种工人阶级文化?在底层工人文化中 , 不在场的“黑人”如何被塑造为某种刻板印象 , 最终成为白种工人生活中习焉不察的元素?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