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小学老师的“痕迹管理”少一点吧!( 二 )


还有对教案写作和作业批改的要求 , 也让老师们意见很大但又不得不应付 。
比如 , 对教案的具体内容和字数有明确规定 , 而且必须手写;对作业(作文)的批改次数和批改详略程度 , 都有“精准”的要求 , 等等 。
本来老师们平时是根据具体情况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 , 在形式上显然就不那么“规范” , 但一到了某些时候 , 比如迎接“视察”“验收”“督导”的时候 , 教务处便根据“上面的指示精神”要求老师们“补赶”有关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 , 以在领导、专家面前能够呈现出“过程管理”的“痕迹” 。
这不是逼着校长和老师们弄虚作假吗?
而且 , 有些“教育”还给规定了次数 , 比如一学期必须找学生谈几次心等等 , 然后每次的时间、地点、经过、效果……都得明确记录 。
但教育的智慧和艺术 , 在于某种“随机应变” , 即根据特定时间发生的特定情况和特定孩子发生教育行为——而这里的种种“特定”都可能是事先无法预料的 。 你非要老师“按部就班” , 有些老师就只能弄虚作假瞎编了 。
其实 , 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 , 就是不规定次数 , 不规定记录 , 他也会做的 。
比如我(不好意思 , 我不得不以自己为例) , 从参加工作之初 , 我就有写教育日记和教育故事的习惯 , 也有用相机记录我教育场面的习惯 , 所以迄今为止 , 三十六年过去了 , 我留下了上千万字的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随笔 。
针对中小学老师的“痕迹管理”少一点吧!
文章图片
而且我相信 , 不只是我 , 全国还有许多一线老师都在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写作 。
“师生共写随笔”正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十大行动”之一 。
但是 , 和所谓“痕迹管理”要求的写作不同 , 我和许多老师的写作是自愿的 , 是自由的 , 是生活本身打动了我们 , 让我们忍不住必须记录;
写 , 或者不写;写什么 , 或者不写什么;写多 , 或者写少……主动权全在自己 。
还是以家访为例 , 如果我觉得这次家访有一定的特殊性 , 而且家访过程中出现了某种有意义的故事 , 而这故事又蕴含着某种教育智慧 , 那我回到家里哪怕熬夜我都也赶紧记下来 。
但如果我觉得就是一次常规的家访 , 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记的 , 我就不会写 。
学生谈心、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 , 都是如此 。
实际上 , 我和许多老师的这种写作 , 可能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填几个表格 , 但是 , 对于心甘情愿的有感而发 , 写成千上万的字我们都觉得很舒心;而对于为“完成任务”的应付性写作 , 哪怕写一百个字 , 我们都很累 。
3
“痕迹管理”看似管理“到位”而且“精细” , 实际上有时候恰恰是为了“不负责任” 。 此话怎讲?
当校长时 , 一位老校长告诉我:“注意 , 每做一件事 , 一定要有记录 。
这样 , 万一出了事 , 倒查的时候 , 你可以最大程度地免责 。 ”我当时听不懂他的话 。
他给我举例说:“比如安全工作 , 除了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模拟演练之外 , 每一次的安全教育 , 每一次的会议内容 , 无论学校层面还是班级层面 , 一定要把过程记录保存好 , 包括每天放学前老师们给学生说的最后一句话 , 一定要是‘回家注意安全’ , 这句话也要记下来 。
这样 , 万一学校出现了安全事故 , 上面来一查 , 你该做的该说的都做了说了 , 而且一查 , 都有明确的‘痕迹’记载 。 这样 , 你的责任要小得多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