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埃尔诺|安妮·埃尔诺写作的女性特点很明显|余中先x刘雅薇( 二 )


刘雅薇:安妮·埃尔诺的作品
是社会学的自我虚构
新京报:你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安妮·埃尔诺?
刘雅薇:具体说 , 我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她所从属的一个大的类型 , 在法国叫“非虚构亲子叙事” 。 安妮·埃尔诺算是这个文类里最早的一批 。
新京报:可能很多读者对她没有太多的了解 , 能不能讲一讲这位作家的一些基本信息?
【安妮·埃尔诺|安妮·埃尔诺写作的女性特点很明显|余中先x刘雅薇】刘雅薇:我觉得她可能在中国并没有这么不被熟悉 , 因为中国出过她的一本《悠悠岁月》 。 去年威尼斯电影上获奖的《正发生》就是安妮·埃尔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 她写的不是那种真正的长篇 , 每本书都很短 , 因为她的书基本上是根据自己人生的一段事情来写 , 可能她的一次出轨就是一本书 , 她的一次堕胎就是一本书 。
安妮·埃尔诺|安妮·埃尔诺写作的女性特点很明显|余中先x刘雅薇
本文图片

《正发生》电影剧照 。
新京报:“无人称自传”具体怎么讲?
刘雅薇:无人称自传 , 可能只有她的一本是这样的 , 就是《悠悠岁月》 。 可能只是因为这部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了 , 所以在中国大家比较了解 。 而且这本书的自传性没有其他的这么强 , 这部作品主要是把安妮·埃尔诺自己的个人生活和法国社会历史上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写了 。 这部作品当时在法国也引起了比较广泛的注意 , 因为书里写的都是法国人自己感受到的事情 , 所以反响会比较好 。
新京报:安妮·埃尔诺作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刘雅薇:从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 , 她是一个非常“介入”的作家 。 她的书非常强调阶级的视角 , 比如她比较出名的一本书 , 是讲她父亲的 , 说她父亲作为一个工人阶级出身的人 , 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她还有一本书是讲她母亲的 , 详细写她母亲作为一个底层的小小酒吧的老板娘 , 不管是从语言还是从习俗上 , 和安妮·埃尔诺——她考上了高师 , 法国的一所精英学校——这样一个精英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 , 来展现法国底层平民或者接近无产阶级的这些人布尔迪厄意义上的“被剥夺感” , 他们没有文化资本 。
新京报:从法语写作的脉络里 , 怎么定位安妮·埃尔诺呢?
刘雅薇:一般我们会把她和一个叫皮埃尔·米雄(Pierre Michon)的作家相提并论 , 皮埃尔·米雄的书应该是有一本中译 , 叫《微小生活》 , 但是还没有出版 。 他们经常会被放在一起讲 , 因为他们的书当时出来之后 , 大家突然意识到他们写的不是虚构 。 比如皮埃尔·米雄 , 他写的是他生活的小村庄的事情 , 里面的人都是真实的 , 安妮·埃尔诺也是这样 , 她的小说无论是写她爸爸或者是写地铁、超市的 , 书里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 她写的并不是虚构文学 , 是非虚构文学 , 但跟我们中国所谓的“非虚构写作”又不一样 , 因为她的作品是完整的文学作品 , 里面肯定还是有虚构的部分 , 但是自我虚构 , 比如说书中人物的婚姻时间可能在小说里被缩短了或被延长了 。 这点是法国文学界很关注的 , 她的作品是从虚构到非虚构的转变 。 在法国会把这样的作品称为“叙事”( Récit) , 而不是“小说”(Roman) 。
新京报:刚才提到“非虚构亲子叙事” , 能不能详细说一说这几个词所代表的安妮·埃尔诺作品比较重要的方面?
刘雅薇: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文体 , 这样的作品基本上聚焦于以文学的方式来呈现亲子关系 。 法国某位文学评论家在199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 , 开始定义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些作品 , 把它定义成亲子叙事 。 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文学潮流 , 越来越多的法国作家放弃了去虚构一个故事 , 而开始用非虚构的方式讲述两代人或是三代人之间、自己家庭中发生的故事 , 然后把这些故事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