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防晒百科全书:防晒安全成分大剖析

紫外线主要有三种:UVA,UVB,UVC 。臭氧层能阻绝UVC的伤害但无法阻隔 UVA及UVB 。UVA可穿透皮表至真皮层可以晒黑、晒红及晒伤皮肤,并可以加强UVB对皮肤的伤害力;UVB主要对皮肤的伤害在表皮不但晒黑、晒红及晒伤皮肤的能力比UVA强,致皮肤癌的危险性也较高 。
物理防晒是利用成分的反光粒子在皮肤上形成防护墙 。就好像在皮肤表面架上一面镜子,将阳光反射出去 。
化学防晒则是用化学物质与细胞结合,达到吸收某部分波长的紫外线效果 。化学防晒就好像一块海绵,阳光就像水一样遇到海绵就被吸收掉了 。
    在了解防晒成分之前,先来了解关于防晒霜的一些性能 。
1. UVA防护力度不够
UVA会导致皮肤老化、出现皱纹、抑制免疫系统,可能生成皮肤癌,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低剂量照射造成的,很容易被忽略 。在防晒剂中添加可以防护UVA的成分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但从前面对防晒成分的介绍可知,目前用于防护UVA的成分很少 。美国FDA仅批准了4种,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批准使用的更多些(包括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Tinosorb M、Tinosorb S、Mexoryl XL、Neo Heliopan AP、Uvinul A Plus、Uvinul T150、Uvasorb HEB、Parsol SLX、Amiloxate共十种) 。这些成分由于刚刚开始使用,关于它们的稳定性、对人体毒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都还只有很少的研究成果 。因此使用这些成分还是存在很大隐忧的 。目前对UVA防护性能最好的就是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它们的防晒机理主要是物理性防晒,而且这两种物质有着长时间应用于化妆品的历史,安全性能好,因此应用范围广泛,分别超过70%和30% 。
2. 防晒剂稳定性问题
前面介绍的防晒剂中有几种种会在阳光照射后有显着的分解,然后失去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其中分解的时间最短只有30分钟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除了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的有效成分发挥功效时都是在吸收太阳的能量使其不能穿透皮肤,然后在释放这些吸收到的能量的过程中解离,或是和其他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或者激发出自由基 。也就是说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几乎所有的防晒剂在暴露于阳光下最终都会解离,只是有时间长短之分 。当然有效成分的分解时间是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稳定剂得到延长 。
美国有份报告研究市场上常见的785种防晒剂,发现其中54%的产品中包含那些易分解的成分,却不包含可以起稳定作用的成分 。这主要也和当前防晒剂的评价体系相关,几乎各国的条款都只含有对SPF值的规定,却不包括对UVA防护和产品稳定性的规定 。因此我们手里的那支防晒霜很可能在你出门的时候,还没等你走到小区门口,就已经是个安慰剂了 。
除了光稳定性,还要考虑防晒剂的水稳定性 。水稳定性是指防晒剂放入水中浸泡20分钟后,保持原来成分组成和活性能力的大小 。相对光稳定性而言,水稳定性除了与防晒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涂层厚度、防晒基底有关 。
基于以上因素,防晒剂重复涂抹是很有必要的,一般的要求是2小时补一次,但美国有推荐30分钟补一次的,如果不觉得麻烦,时间间隔还是应当短一些好 。
3. 防晒剂的安全问题
许多已经得到批准使用的防晒剂离安全两个字是很远的 。有些成分会直接被血液吸收,有些可能会释放出会损害DNA或细胞的自由基,使皮肤老化,甚至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有些会有雌激素活性,甚至严重干扰体内的荷尔蒙代谢;有些会引发严重过敏反应;有些还对环境产生影响 。即使这样,这些成分仍然在被允许使用着(如PABA类和二苯酮类,其刺激性和对人体有毒性已经确定无疑了,但仍然没有被禁止使用,国外的产品你可以选择不含这两种物质的,但国内的产品里你完全不知道是不是含有而没有选择的权利),还有更多的不知是否存在这些问题的防晒剂在等待被批准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