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防晒剂本身会被吸收之外,防晒霜中的其他成分也会被吸收,尤其是加入了乙醇或其类似物成分的防晒霜更容易被吸收 。涂层的厚度和粘滞度也会影响其吸收渗透程度,一般来说涂层越厚,黏度越大,越不容易渗透和吸收 。
当然现在有一些技术正在试图解决防晒剂的机体吸收问题,比如广告上经常可以听见的微囊技术 。把防晒剂制成无活性的微囊状,这层囊由微薄的透明玻璃构成,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释放出有效成分,同时可以减少透皮吸收 。但总的来说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完全解决吸收的问题 。
4. 纳米级微粒的使用
氧化锌和二氧化钛是两种重要而且使用广泛的物理防晒剂,屏蔽紫外线的原理都是吸收和散射 。两者都属于N型半导体,价带上的电子可以接受紫外线中的能量发生跃迁,这也是它们吸收紫外线的原理 。而散射紫外线的功能就和材料的粒径相关,当尺寸远小于紫外线的波长时,粒子就可以将作用在其上的紫外线向各个方向散射,从而减小照射方向的紫外线强度 。此外,如果这两种原料的粒径过大,涂在皮肤上会出现不自然的白化现象 。因此纳米级微粒与通常尺寸相比有着显着的优势 。另外比较两者的紫外吸光曲线,可以发现阻隔UVB的效果纳米二氧化钛更好,而阻隔UVA(335-380nm)的效果纳米氧化锌更好 。
纳米氧化锌和二氧化钛都是稳定的化合物,可以提供广谱的紫外保护(UVA和UVB) 。纳米氧化锌甚至还有抗菌和抗炎的作用,几乎在各国对防晒剂的评价中都是目前为止最安全有效的成分 。但它们特别小的尺寸,使得它们有更高的化学活性,也可能被人体吸收,从而对人体和环境有着潜在的危害,因此对于纳米级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的使用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比如欧盟在2000年时发报告说纳米二氧化钛是安全的,不会被皮肤吸收,没有细胞毒性、光毒性和遗传毒性 。2004年的时候说纳米氧化锌会被吸收,而且可能会引起DNA损伤 。澳大利亚在2006年一份综述中称不认为纳米粒子在皮肤中有吸收 。而美国DNA1999年批准氧化锌的使用,但认为纳米氧化锌存在安全问题而不允许使用,而在2006年批准纳米氧化锌作为一个新的有效成分 。
纳米微粒最令人担忧的地方就是它会释放出自由基,这会增加氧化压力,从而损伤体内的蛋白、酯类和DNA 。钛产生的氢氧自由基可能会对DNA和细胞产生损伤,锌产生氢氧自由基可能会损害皮肤中的DNA和细胞结构 。另外,当你抹了防晒霜洗脸或是游泳,又或者是使用带防晒系数的唇膏,就存在着很大的可能将其中含有的纳米级的防晒剂直接通过吃下去,这样人体是可以直接吸收的 。有研究表明肠子能够吸收二氧化钛粒子的直径在150-500nm(略高于纳米水平,相当于微米粒子,这种尺寸的粒子防晒剂中也有使用),随后这些粒子还可以到达肝脏和脾脏 。关于纳米粒子是否能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还存在争议 。通过在动物和人手上的实验表明,纳米二氧化钛不吸收,纳米氧化锌有1.5-2.3%的吸收 。但也有人认为人手上的皮肤远比嘴唇、眼睑、大腿内侧、腋下等地方要厚实的多,而且如果皮肤破损处的吸收状况也会不同,很快下结论这两种粒子几乎零吸收是过于草率的,缺乏更多的实验证据 。
基于以上种种,纳米粒子的使用还有着很大的争议,一方面以其卓越的防晒性能让人爱不释手,另一方面又因为可能造成的未知危害而裹足不前 。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的产品标注上不会写明产品中使用的是普通二氧化钛、氧化锌还是纳米级的,完全不给人以选择的余地(国内就不说了,连含不含这些物质都不知道),颇有些强盗逻辑的味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户外涂高倍为何还晒黑 4招让你防晒无死角
- 夏季防晒有妙招 多吃番茄可变“晒不黑”
- 防晒霜最好当年用完 涂抹应达一定厚度
- 白雪公主养成记 最安全最有效的美白方法
- 夏季防晒伤小常识:防晒用2ml 晒伤敷黄瓜
- 网传小苏打去黑头安全有效 专家称多用会黑皮
- 阴雨天不防晒变更黑 别犯傻不知防晒常识
- 闪亮小麦色变耀眼美人 轻松防晒8步走
- 防晒挡住维生素D 专家建议每天“裸晒”半小时
- 什么人更易患皮肤癌须防晒 茶水提高皮肤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