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咸”的人生:小镇女人拼命止血,而男人们却在撒盐( 六 )


当她们看见她们
新京报:在这本书之前 , 你早先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体育媒体人 , 曾多次参与CBA、NBA篮球赛事相关报道 , 被外界称为“体育界最有才情女采访人员” 。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我的敏感 , 这个标签给人的感受其实有些复杂 。 我很好奇 , 你会怎么看待这个标签的说法?
易小荷:那几年在《体坛周报》时 , 我几乎算是进入了这个领域最优秀的采访人员之列 , 的确面临过这样的声音 。 当然 , 我无法改变外界加注在我身上的那个标签 , 但也会觉得不适 ,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女采访人员”?似乎从来不会有人在介绍一位优秀的男性采访人员时 , 会刻意突出这是一位“男采访人员” 。 这些也不必避讳 , 体育界一直有着很根深蒂固的女性歧视 。 早些年 , 足球比赛前甚至是不让女采访人员上车采访的 , 会觉得“晦气” , 让球队输球 。
|被“放咸”的人生:小镇女人拼命止血,而男人们却在撒盐
本文图片

电影《聚焦》剧照 。
我记得还有一年 , 我跟着国家队去欧洲采访 , 那段时间他们辗转于各大热身赛 , 为即将到来的世锦赛做准备 。 出于采访人员的职业习惯 , 我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去拼凑更加完整的故事 , 经常得跟着大巴车随行采访 。 有一次到了活动现场 , 领队跟我说:“小荷 , 返程你就不要跟车走了 , 因为你是个女的 , 很不方便 , 我们这个车上都是男的 。 ”那时候我年纪轻 , 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和辩驳 。 那也是我第一次去欧洲当地采访 , 对路况都很陌生 , 再加上活动现场位置偏僻 , 那个地方前不挨村后不挨店 , 那个年头没有Uber(优步) , 也没有地铁和公交车 , 很难找到其他的交通方式 , 但是那个领队完全没有考虑过 , “她怎么回去” 。
你可以想象 , 我当时已经几乎挤进了这个领域的顶尖位置 , 可还是不可避免会受到这样的对待 , 仅仅因为我是一名女性 。 我忽然很好奇 , 通过我们的聊天 , 你对我的印象是怎样的?
新京报:不论是之前聊起采访体育明星的经历 , 还是从你对小镇生活的观察看 , 你给人的感觉很有生命力 , 且很有趣 。
易小荷:这也很有趣 。 我发现 , 我经常能从女性那里得到类似的评价 , “你这个人很有意思” , 或者说“很幽默” 。 女性似乎对于彼此之间人之为人那种本真的东西更加敏锐 , 也更容易相互看见 。 可有天我突然意识到 , 除了之前在美国采访时有一位外国采访人员形容我“funny”之外 , 几乎没有男性觉得我“幽默” 。 当时我还很年轻 , 不太能感受到“funny”意味着什么 , 甚至还觉得有些被冒犯 , 是不是在说“我这个人很逗” 。 后来和另外一个朋友聊起这个话题 , 他说“funny”其实是很难得的声音 , 大多数男性首先关注到的更多还是外在的东西 , 而“funny”的另一层意思是“这个人很有趣” , 可传统意义上 , 男性一般不习惯这样解读一位女性 。
《女性与权力》 , [英]玛丽·比尔德著 , 刘漪译 , 后浪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19年2月 。
新京报:你提到女性之间这种“相互看见” 。 其实近年来 , 国内涌现了很多女性写作者书写女性生命经验的非虚构作品 。 “相互照见”几乎成为一种共同的轮廓 , 女性故事主人公、写作者与读者基于这些作品探察着一种女性精神底层的共振 , 这种共振似乎在女性群体中更为显性 , 你会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易小荷:当下其实很缺少女性视角写女性本身的作品 , 我不是要挑起两性间的对立 , 是希望提供更多不一样、但本应该存在的视角之下的观察 。 你觉得男性真的从来没有意识到 , 自己占据过男性资源的优势吗?前些天梁文道发布了一个短视频 , 他在里面讲 , 这些年自己深深意识到作为一个男性 , 所占到的所有优势 。 我注意到 , 他的谈话节目中如果来的是女嘉宾 , 下面评论区几乎大部分是评价这个女性的外表 , 而不太关注她讲了什么内容 。 一旦当天的女嘉宾给出了比较有思辨性的观点 , 评论区会有声音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有攻击性” , 但如果是一个男嘉宾 , 他所面临的环境要宽容得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