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家|文艺评论丨大都会中的“异乡人”,对故乡一言难尽( 二 )


而与刘小敏相比 , 故乡对樊胜美(《欢乐颂》)则意味着更大的难堪和狼狈 。 对樊胜美而言 , 故乡指向了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 , 屡屡将她拖累 , 她赚来的钱全都填进了父母兄长组成的无底洞 , 使她难以维持生活 , 也难以经营爱情 。 对樊胜美来说 , 家人带来的不再是温馨 , 而是难以摆脱的负担 。
在这些剧中 , 就刘小敏等异乡人来说 , 故乡已经从他们心中一处柔软的亲情牵绊 , 逐渐转变成了他们难以直面的过往 , 和难以背负的重担与压力 。 这样 , 在这些关于异乡人的叙述之中 , 异乡/大都会与故乡/小城市之间的分立已经悄然被建构起来了 。
如果说 , 大都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的相互尊重 , 在西美尔所谓的“自我退隐”之余显示出了某种冷漠感 , 那么近年来荧屏上的异乡人故事正试着去打破这一冷漠表象 。 在这些剧中 , 异乡人在大都会都拥有可以抱团取暖、仗义相助的朋友 , 如《欢乐颂》里关睢尔、曲筱绡等人为被应勤母亲羞辱的邱莹莹解围、出气 。 有时剧集更添加一些展示大都市的陌生异乡人之间相互帮助的情节 , 如《我在他乡挺好的》之中乔夕辰搬家时搬家师傅顺手帮她修好了损坏多时的行李箱等 。 这些情节和微小点缀的加入 , 为大都会的面目增加了温情 , 意在表明 , 大都会不仅是为追逐梦想提供机遇 , 也能够抚慰进而安顿异乡人的心灵 。 如果说 , 故乡作为一个意象 , 自《古诗十九首》以来就在无法归乡的怅惘与田园牧歌式的怀旧想象之中 , 扮演着异乡人心灵停泊地的角色 , 承担着抚慰异乡人的功能;那么在当下的都会异乡人故事之中 , 故乡所具有的抚慰功能 , 已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了大都会 。 这样 , 作为异乡的大都会不仅宽容博大 , 也丰美温暖 。 在它的衬托下 , 故乡日渐成为一处遥远而黯淡的底景 。
小敏家|文艺评论丨大都会中的“异乡人”,对故乡一言难尽
本文图片

被改写的遭遇:尽管生活仍不易 , 但大都会并未辜负异乡人们的奋斗
另一方面 , 剧集中大都会异乡人的遭遇也得到了改写 。 2012年《北京爱情故事》之中的石小猛渴望在北京成家立业、实现阶层跃升 。 为此他出卖爱情、背叛友情 , 但最终却一败涂地 。 大都会对雄心勃勃的石小猛露出的是嶙峋冰冷的面目 。 即使石小猛已将良心和道德统统放弃 , 也只能成为一个失败的拉斯蒂涅 。 但这种叙述模式在近期逐渐得到了改变 。 此后的剧集中 , 大都会对异乡人却显得日渐柔软 , 有人认识了自我成长的重要 , 如樊胜美;有人打开了新的人生方向 , 如王漫妮;有人收获了理想爱情 , 如刘小敏 。 虽然《小敏家》中陈卓创业失败又罹患癌症 , 但剧集重在呈现他与刘小敏的积极面对 , 尽兴生活 , 悲剧性的情节反而凸显出生活在阴影之外浮现的温情 。 总体而言 , 这些剧集都将重点放在捕捉并铺陈都市生活的压力之余人们生活中的温暖微光 , 表明尽管生活仍不易 , 前路尚艰辛 , 但大都会并未辜负异乡人们的奋斗 。
小敏家|文艺评论丨大都会中的“异乡人”,对故乡一言难尽
本文图片

这样的人物形象和叙事的转变 , 与近十年间进入大都市的异乡人群体的极速扩大不无关系 。 这一群体的扩大使他们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话语权 , 在剧中也不再扮演负面角色 。 另一方面 , 观众观剧的目的往往在于消遣和放松 , 因此要求剧集能够释放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郁结的压抑和焦虑情绪 。 先以主角们经历的职场与生活中的左支右绌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 使观众与角色认同 , 进而以他们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收获和感悟来使观众获得情感抚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