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节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
重阳节的由来,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节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 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
重阳节的由来,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节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重阳节起源
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 , 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 , 嫁给了一个贫民 。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 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

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节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重阳节 ,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 , 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 ,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 , 又称“踏秋”,又叫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也叫老人节 , 是中国传统节日 。

重阳节最简短的来历10个字

重阳节的来历,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 重九” 。

重阳节的来历简略

大致有三种说法 。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 。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 。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 , 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
2、源于汉代的道学 。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 。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 。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 , 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 。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 。后人仿之 , 形成习俗 。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九月初九为啥叫重阳节
【重阳节的由来,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节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因为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 , 天气下降 , 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登高以避邪气 。”

重阳节的起源故事有哪些


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 。古代民间在 重阳节 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起源 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
重阳节的起源故事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 。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 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 。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 。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
关于重阳的习俗
一、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 , 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
二、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
三、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 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 ,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 , 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
四、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 , 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
五、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 , 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
六、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 , 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 , 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
重阳节吃的食物
1.菊花
饮酒赏菊可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保留项目,请注意,“就菊花”可不光是看,古人还将菊花泡酒畅饮 。要说做这个菊花酒也不难,用菊花加糯米、酒曲 , 按一般的酿制 方法 就可以制得一坛清新的菊花酒了 。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去痿痹、延缓衰老等功效 。
2.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撑腰糕”、“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 。老人吃了重阳糕就不会腰酸背痛了,所以每年要给老人吃重阳糕,让老人腰杆硬朗精神好 。在重阳习俗中,吃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为“糕”与“高”谐音 , 寓义生活水平步步升高,象征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
3.大枣
大枣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除腥祛味,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和贫血,是老年人冬季的补养佳品 。
4.核桃
核桃是补脑的最佳食品,亦是补肾固精、温肺定喘的食疗品,对肾虚、尿频、咳嗽等症有很好疗效 。老年人常吃核桃 , 能够头脑清晰、耳聪目明 。
重阳节的起源故事相关 文章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