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墀,是我国古代皇帝在大殿前的一种高台,有一种说法是:在天子脚下建有一道高大的台阶,这道台阶叫“丹墀” 。所谓“丹墀”在汉文史籍中并没有出现,这可能是因为后来人们将其理解为台阶是一种比较高大的建筑物,而不是一种具有高大威猛效果的建筑 。我国古代也有“太上皇”级别的建筑,丹墀是其中比较特别、有代表性的一段,被称为“高台”和“重檐”之意,这其实也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在建筑物上建造高大栏杆或者建筑屋顶用来凸显皇权尊严的一种做法 。然而,要说起有什么区别,就非常好辨认了:比如丹墀是用朱红色颜料铺成的,而丹陛则用黄色颜料装饰;或者丹墀前面是个字(“阶”)而不是石阶(“墀”)——这就造成了人们理解上的失误 。
1.建造时间
从上面的记载看,我国的古代太上皇建筑出现时间要比丹墀早一些 。《汉书》中说“汉武帝时立为太上皇,始皇制天下之礼 。”到了《后汉书》里则说:“宣帝时,制天下之礼 。置太上皇于殿前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对《后汉书》中所记载的太上皇“设殿于紫禁城内太和殿前曰皇恩;行三宫之礼为‘天高地厚’‘地久天长’ 。”这些记载对丹墀的建造时间非常明确: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6年) 。如果你认为这不能代表什么的话,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明代帝都北京内墙外城墙上所建的丹陛位置图 。
2.级别
与宫殿不同,丹陛属于最高级别:因为它比其他建筑高出许多而得名 。根据《周礼》记载:天子以下,上至国君与王,下至庶人,皆有阶 。阶高为上三阶,下三阶为下五阶;上五阶为上四阶,下三阶 。那么在最高等级中(皇帝、太上皇),是不是就只有上五阶呢?其实并非如此——除了天子以外其他都有阶,而这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完全一样 。
3.寓意
由于历代皇帝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和皇权,都会将自己在殿内最高处修建一座专门供自己使用的建筑和宫殿 。因此,不管是丹墀还是丹陛,都以“阶”来表示,其含义也都是以彰显皇权为主要目的 。由此来说:丹墀即高台阶;而丹陛则是以台阶为标志——台阶就算是相对较低,也是代表了皇权身份与尊严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虽然皇权至上、至高无上、无以复加,但也是要有相应条件(即宫殿必须修建在最高位置)的——这样才能彰显皇权的尊贵程度和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信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君主来说,要想实现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最高目标,不仅需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口碑(而不是靠强大无比的武力),还需要有着坚定而高贵的精神品格(比如帝王风范)以及自身为人处世的优良品质(例如仁慈、公正等);此外还有一定条件就是对皇权具有了一定程度尊重和敬畏之心 。
4.颜色
在古代,很多宫殿在建造时都有使用颜色 。《周礼》中记载:“天子以黄、赤、白、黑、青、蓝、黑为五色上上朝觐,天子所持衣白,以朱为上’,故丹墀为黄色 。凡此五色上上颜色者,乃取天子之正色也 。”因此,无论建筑物如何建设与装饰,丹墀都应该使用黄色,而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颜色一般均为黄色,并且是红色和黄色相间,其中也包括黄色的屋顶配色等 。
5.用途和作用
【丹墀和丹陛区别】
丹墀是帝王的专用台阶,古代皇室的太上皇必须要在这里做一个“前朝”,接受朝臣拜贺 。对于太上皇来说,皇帝在这里向下拜贺,就等于接受朝臣的贺仪——这是“高台”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此外,因为有“前朝”后“拜贺”之义,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向下拜谢另一个人 。然而丹墀只有象征意义,没有实际的用途和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