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挂灯笼的来历,求挂灯笼的历史和原因,急!

1、求挂灯笼的历史和原因,急! 灯笼的简介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
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
从造型上分 ,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
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 , 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
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 。
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 , 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 。
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 。
今天迎神赛会上 , 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 。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
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平尚有「灯市口」街道 。
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著中国热 , 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灯笼的材料 , 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 , 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
传统中寺庙是以黄色为主 , 灯笼的大小、颜色全以个人喜好变化,无所谓一定的象徵意义 。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 。
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
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 , 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 , 称为「开灯」 。
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 。
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
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 , 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 ,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 , 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 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 , 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 。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 , 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 。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
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 , 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 。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 。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灯笼依其形状 , 目前分为泉州式和福州式两种 。
其中以泉州式为中国灯笼的代表 。
灯笼的由来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 。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於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 , 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 , 才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 , 象徵著「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 。

正月十五挂灯笼的来历,求挂灯笼的历史和原因,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相信提到元宵节 , 不少人都会想到灯笼,一到元宵节的时候 , 路上不少人手里,都会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 。但也有人困惑 , 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呢?关于,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 。我来为您一一解答!
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 其乐融融 。
元宵节挂灯笼的由来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一)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 , 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二)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元宵节挂灯笼的介绍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 , 象徵「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平尚有「灯市口」街道 。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 , 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著中国热 , 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 , 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
传统中寺庙是以黄色为主,灯笼的大小、颜色全以个人喜好变化,无所谓一定的象徵意义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 。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 。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 , 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 , 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 , 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 , 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 , 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 , 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唐开元年间 , 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
正月十五挂灯笼的来历,求挂灯笼的历史和原因,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正月点灯的来历这是农历正月的第一个月 。古人把“夜”叫做“夜”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完整的夜晚,所以它被称为“元宵节” 。按照道教“三元”的说法 , 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 。自古以来 , 元宵节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为主 。以下是我整理的元宵节打灯笼的由来 。欢迎分享 。
元宵节打灯笼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元宵节挂灯笼有两个原因:一是“祭祀太乙神”;一个是“燃灯拜佛” 。一神是众神中最尊贵的,地位在五帝之上 。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 。当渤海国人提出要祭祀太乙神的假建议时,汉武帝欣然同意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修建太乙祭坛,供奉太乙神 。元五年(公元前112年)在甘泉宫修建太乙殿,将祭祀太乙神的时间定在正月十五夜 。这一夜,热烈的气氛被通宵的灯光渲染 , 各种灯笼将太乙殿祭坛映得明亮而神秘 。汉武帝带领文武百官一次次跪拜 , 虔诚祈祷,以求一神保佑天下 。每年朝廷都会如此大张旗鼓地祭祀,正月十五装饰灯笼的习俗就在朝廷形成 。这个习俗流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笼的习俗 。
“燃灯拜佛”始于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 。据西域记载,正月十五,印度僧尼聚在一起观看舍利子照耀雨花,他们认为这是元朝天佑百姓的好时候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 , 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廷和寺庙里燃灯拜佛 。通过官方的倡导 , 这一习俗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所以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卒还是老百姓都要挂灯,城乡灯火辉煌 。
然而,民间传说中的灯笼的起源与历史记录完全不同 。传说很久以前,世界上有许多凶猛的飞禽走兽,到处伤害人和动物 , 人们组织起来消灭它们 。天空中的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在地球上 , 但却被一名毫无防备的猎人意外射杀 。天帝知道后大怒,立即命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烧天下,将天下的人、畜、财尽烧光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着百姓受苦 , 就冒着生命危险把祥云赶到人间,提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百姓 。当他们听到雷声时,他们害怕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避难的办法 。他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户户点灯、放鞭炮、放烟花 。这样,天帝以为天兵在人间放火,就不追究了 。”人们听从老人的建议,果然,他们将是安全的 。就这样 , 逐渐形成了正月三挂灯笼的习俗 。
神话本来就虚无缥缈 , 令人迷惑,可信度很小 。我觉得更可信的说法是从宫廷流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习俗 。
从把灯挂在大门上,到孩子们捡起灯,它的意义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有关学者考证 , 点灯笼有光和对人民有贡献的意义 。一般关中农村孩子挑的灯笼不是自己买的 , 是叔叔送的,而且要送到12岁 。为什么我叔叔要给我侄子送灯笼?农村的人是这样解释的:出生后,前路一片黑暗,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舅舅给了外甥一盏灯笼,外甥的前途就一片光明,而不是误入歧途 。由此 , 不难看出寄灯笼寄托了多么美好的希望和祝愿 。在关中农村,除了舅舅给外甥送灯笼,新婚姑娘的娘家也给自己的姑娘送灯笼 。这种送灯笼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的姑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生活富足,更是希望姑娘能为婆家做点贡献 。因为“登”和“丁”读音相同,表示人丁兴旺,生生不息 。可见灯笼的意义是不断丰富的 。
正月十五挂灯笼的来历,求挂灯笼的历史和原因,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为什么正月十五要挂红灯笼每逢正月十五,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举办灯展,家家户户也都挂上红红的灯笼 。那么,为什么正月十五要挂红灯笼?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正月十五为什么要挂红灯笼吧!
为什么正月十五要挂红灯笼
说是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 。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 , 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而这时 , 已经快过年了,又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 。
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汤圆,欢庆上元佳节 。黄巢想,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军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 。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给师弟,自己挑上汤圆挑子出了大营,直向浑城走去 。
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 。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 。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 。黄巢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 , 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 , 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 。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 。”
两个人正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道:“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 , 现已四门紧闭,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
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 , 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 。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 。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 。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 。
黄巢插上门正要进屋,见一个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个老人 , 急忙走过去说:“老人家行行好 , 把我藏起来吧 。”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点头答应了 。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 。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客官 , 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 。官兵头目说:“大白天,为啥插门?”老人说:“我怕小偷进来偷东西 。”头目追问:“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说:“我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一头目骂道:“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 。你不想活了!”老人说:“官爷 , 你不信,就请搜吧 。”头目下令去搜查,十几个官兵马上进屋,翻箱倒柜,乒乓一阵乱响 , 东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两口,醋流满了院子,幸亏他们没接着翻 。
官兵走了,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 。他忙走过去安慰说:“老人家不要哭了 , 过两天我赔你几口就是了 。”
老人站起来说:“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去前边了 , 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 。”
黄巢问:“老人家,现在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 , 我从哪里出城呢?”
老人说:“你出了这条巷子 , 钻进对面院子 , 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 。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 , 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你就从那儿出去吧 。”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 , 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竟攻不破?”老人说:“客官有所不知,这城建在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 。”黄巢问:“那就没法了吗?”
老人说:“要打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 。”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谁吗?”老人犹豫了一下,说:“你是黄大将军 。”黄巢说:“唐兵骂我杀人如麻 , 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我吗?”老人说:“那是官家说的,官家能有好话吗?我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 。”
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么敬重,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 。”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
黄巢走后,老人把消息传给邻居,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全城穷百姓都知道了 , 家家买红纸扎灯笼 。
黄巢回到大营,马上召集将士商量,到了夏历正月十五晚上 , 带着五千精兵,摸过护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 , 一声号炮,内外夹攻,很快攻破城门,起义军进城了!
这时,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红灯,全城灯火通明 。凡是挂有红灯笼的大门,起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了 。第二天,黄巢开仓分粮 , 还派人给那位老人送去二百两银子 。
自那以后,每到正月十五 , 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这个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
正月十五挂灯笼的来历,求挂灯笼的历史和原因,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元宵节挂彩灯的来历西汉时代,就有了简单的庆祝活动 , 但还没有元宵挂灯的习惯,只是在正月十五日晚祭祀天帝 。东汉时,明帝刘庄信仰佛教,命令官民在元宵节挂灯 。这是元宵节挂灯的最早记载 。因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普遍挂灯,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
关于挂彩灯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 , 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 , 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 , 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
【正月十五挂灯笼的来历,求挂灯笼的历史和原因,急!】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 , 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