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过年民俗,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1、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 , 也是我么们最喜爱的日子 , 想知道过年的风俗有哪些,下面我为您精心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1
除尘布新: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每逢春节来临 ,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 , 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
除夕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互赠贺卡: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 , 叫做“名刺”或“名贴” 。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 。拜者投名刺(名帖)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
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 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
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 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2
1、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道路宋代 , 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可以起到驱恶镇邪的作用;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还有一个作用是可以装饰门户,看起来美观 。
2、 年画
很多地方,为了祈求一家福寿安康,还保留着贴年画的习俗 。据说,在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
门神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 , 一般是一个是白脸,一个是黑脸 。都是玄弓配剑,威武非凡 。
这两位门神是谁呢?民间流传有下面这几种说法:
一说这两位门神是神茶和郁垒 ,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正月初一,“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
一说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和蔚迟恭看门驱鬼 。据说,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这时,大将秦琼、尉迟恭两位将军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镇守 。第二天夜里宫中果然平安无事,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整夜为其守护实在太辛苦了,于是命画工将他俩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以驱鬼魅 。后来,民间老百姓争相效仿,纷纷宝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 。
3、 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墙壁上贴上“福”字 。贴“福”字寓意“福气”、“福运” 。还有的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4、 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 。古代的时候,人们在正月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 , 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 。
随着时代的变迁 , 爆竹的功能由辟邪躯鬼,转变为营造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
而现在,因为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我国很多城市已经禁止放鞭炮 。
5、 舞狮子
狮子在人们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 , 幸福安康 。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子可以驱邪辟鬼 。所以,每逢喜庆的节日,都会敲锣打鼓,舞狮助兴 。
6、 除夕守岁
守岁 , 就是在旧年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 , 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 。
秦汉以后,人们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 。所以,人们点起蜡烛或是油灯,等候这一刻的到来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疾病赶跑 ,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3
全国各民族过年的风俗
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的`四川?。?
春节期间彝族人会集体跳一种叫作“阿细跳月舞”的舞蹈以示庆祝 。有些村寨在大年初一会让男子来承担家务,而让妇女休息,以此作为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贵州等?。?
苗族把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另外,苗族还要唱“开春歌” , 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 。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以及北京、河北省一带):
满族讲究春节要庆祝两次,除夕和大年初一各庆祝一次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
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一带):
侗族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会从鱼塘里弄几条鲜活鲤鱼摆上餐桌,这样做是为了预示新的一年吉祥有余(因为余与鱼同音) 。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喜欢在除夕之夜就把初一的饭做好,壮族称为“压年饭” 。预示来年丰收,吉庆有余 。
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四川?。?
在春节期间 , 羌族每家每户都要摆放牛、羊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 。另外,在除夕夜大家要围着酒坛而坐 , 在年长者的带领下,用一米长的吸管从左到右依次吮吸坛中的美酒 。
水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
春节期间水族孩子们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 。
白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
白族在大年初一清早的第一顿饭是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 , 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日子 。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
朝鲜族的习俗是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各样丰盛饭菜,吃“八宝饭” 。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就穿上节日盛装给长辈拜年 。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内蒙古自治区):
初一的早晨,身着各色服装的蒙古族青年男女,跨上骏马 , 到各个蒙古包(蒙古人居住的房屋)给长辈们拜年 。另外,蒙古族还会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带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 。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
哈尼族男女青年在春节期间会聚在一起饮酒、唱歌、跳舞 , 并挑选意中人 。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
在大年初一,纳西族要为13岁的少年举行大礼,女孩子称“穿裙子礼”,男孩子称“穿裤子礼”,通过这个仪式表示已进入成年 。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四川?。?
初一早晨,普米族人就开始鸣放礼炮 , 吹起海螺,以示庆贺 。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
春节期间,布依族青年男女要身着盛装,互相拜访;或者结伴野游,跳舞唱歌,玩到尽兴才回家 。

传统过年民俗,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我国春节的传统风俗有我国春节的传统风俗如下:
1、倒贴福字
在我国 , 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 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 。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
2、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 , 俗称“门对” , 又名“春帖” , 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
3、回娘家
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 , 分给娘家的小孩 。
4、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 。
5、拜年贺岁
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 , 备一大桶盛废水 , 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 , 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 , 富贵荣华” 。
传统过年民俗,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过年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过年传统民俗活动:
1、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 , 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墙壁上贴上“福”字 。贴“福”字寓意“福气”、“福运” 。还有的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2、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 。古代的时候,人们在正月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爆竹的功能由辟邪躯鬼,转变为营造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而现在,因为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我国很多城市已经禁止放鞭炮 。
3、舞狮子
狮子在人们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 , 幸福安康 。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子可以驱邪辟鬼 。所以 , 每逢喜庆的节日,都会敲锣打鼓,舞狮助兴 。
4、除夕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 。秦汉以后,人们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 。所以,人们点起蜡烛或是油灯,等候这一刻的到来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疾病赶跑,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5、祭神祭祖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的奉上供品,点上香火 , 虔诚的感谢神明与祖先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 。并祈求它们保佑大家来年的幸福安康 。
春节民俗活动有很多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
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等 。统名之曰“年货” 。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传统过年民俗,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过年的习俗有哪些年俗备忘录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进入年关,除了祭灶外,各家还要备酒做饭,放鞭炮,民间又称“过小年” 。
腊月二十四扫尘
这天要年终大扫除 , 民间俗称“扫尘”,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
腊月二十五糊窗户
前一天打扫完,这天就该糊窗户,现在多数人家没有糊窗户的必要,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民间流传这一天要“割年肉”,也就是开始置办年货了 。
腊月二十七洗晦气
这天开始民间讲究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按照传统习俗,每家每户一定要蒸上几锅馒头 。发面和蒸馒头的习俗,取来年发大财、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 , 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 , 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
腊月三十守岁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等,又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这一天 , 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 。主要有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 。除了吃年夜饭 , 最重要的是“守岁”至次日凌晨 。
正月初一吃饺子
正月初一家家吃饺子,吃饺子寓意为招财进宝,新年发财 。
正月初二祭财神
这天天亮前民间有祭财神的习俗 , 以求一年财源茂盛,衣食有余 。
正月初三走初三
这天是女婿给岳父拜年的日子,俗称走初三 。又有民俗说初三是谷的生日,禁忌在这天吃米饭,否则会伤谷没米吃 。
正月初四查户口
俗传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全家人必须人人在岗 , 接受核查 。
正月初五送穷
各家要扫除垃圾,投之门外,表示送走贫穷,祝新年丰收富足 。
正月初六开市
这一天各城市店铺开市恢复营业 。
正月初七人日
人日又称为人胜节,它起源于先秦时期古老的占卜术 。人们要在这天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形,制作成叫“人胜”的装饰品互相赠送 。有些地方这一天要吃春饼 。
正月初八祭星
传说正月初八是天上诸星下界的日子,普通百姓在院内向北设案 , 要焚香礼拜,祈求丰年和平安 。
正月初九天公诞
玉皇大帝是道教所尊奉的下临万民的天神,俗传正月初九为其生日 。这天,信奉者要去道观中斋天 。
正月初十石不动
相传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要在大石头前烧香祭拜,忌动一切石器 , 如磨、碾、碓臼等 。
正月十四试灯
近代元宵节演变为三天,正月十四为试灯 , 即在这天张挂完毕,进行彩排 。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百姓俗称灯节 。这是继春节之后又一个节日高潮 。
过年重要习俗
过年习俗1、祭灶神
灶王爷据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因此,他被人们看作是一家的保护神,民间几乎每家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都要升天向王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再据此确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 。因此,灶王爷对于一家人的命运来说是很关键的 。所以在他升天之时,民间都要“送灶” 。送灶一般是黄昏时候举行 。一家人到灶房,恭恭敬敬地上香、、摆上糖果祭品,有的地方用馆糖供奉灶王爷,据说这样能让灶王爷嘴甜点,多说说这家人的好话 。然后,人们将灶王神像揭下,放人灶中烧掉,灶王爷便随烟灰一起升天了 。送灶之后,一家人便认真准备过年了,人们打扫房间 , 清洗器具 , 拆洗被褥,洒扫庭院 , 欢欢喜喜地迎候着春节的到来 。
除夕的时候,各家还要接灶 , 把送走的灶王爷再接回来 。
过年习俗2、贴春联
【传统过年民俗,过年的风俗有哪些】贴春联是我国人民过春节时的一个重要的习俗 。农家人
不管~年来多么穷苦不堪,无论如何也会花几个钱买几幅 。联贴在门框上 , 一是增加新年的喜庆气氛、一是祈求来年有个好用运程 。
古时候,人们认为 , 鬼害怕桃木,为了防止鬼怪进门 , 人化相在门的两边各挂一块桃木板,上面分别刻上两位据说是专门监察鬼怪行为的神仙的像,称之为桃符,每年一换,以此来避邪报交 。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出了一位很有文才的国君孟赧 。孟莉是后蜀国的国君,一年除夕,他在桃符版上写下了两句对仗工党、含义吉祥的献岁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孟起的这两句贺岁词 , 便成了我国最早的对联 。自此以后,中国人民的好诗之风便与春节的喜庆气氛融合在一起,文人学士们纷纷把题春联视为一大雅事,至宋代,便已经很流行 。据说到了明代 , 在朱元津的提倡之下,春联大盛 , 逐渐成为一种过年习俗,不管贫穷富裕 , 不管识不识字,人们都会在自己的门上贴上一幅大红春联 。
过年习俗3、贴门神
贴门神据说也是起源于挂桃符 。在唐代以忘尉迟恭、秦叔宝逐渐演变成“门神” 。每到春节,人们便会在大门上张贴二人画像,驱灾压邪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 , 每夜在寝宫之外都有鬼魁呼号 。大将秦叔宝、尉迟恭知道情况后,空动请求为太宗守门 , 从此以后,太宗睡得很安稳 。他不忍心让两位爱将一直守下去 , 便请画工将他们二人的像画下来,贴在宫路上以驱鬼避邪 , 这就是门神 。自此以后,尉秦二位大将使被民间奉为门神,年年张贴,年年更换一新 。
过年习俗4、贴“福”字
春节时候,人们还喜欢在门楣,箱柜上贴福字 。并且,这个“福”字要倒着贴,取“福到了”的吉利话 。每到春节 , 大大小小,字体各异的“福”字使春节的气氛更加喜庆,更加热闹 。
过年习俗5、放鞭炮
“爆竹声声辞旧岁”,每到春节,人们都喜欢燃放鞭炮,以此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每年腊月三十日,从半夜时分开始,鞭炮之声便此起彼伏,兴奋的人们早早地起了床,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过年放鞭炮,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动物,十分凶残 , 人们把它叫做“年” 。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现一次,年一出来,就会危害人类,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年在晚上出来活动,因此 , 人们到时都熄灯灭火 , 整夜不睡觉躲避灾害 。后来人们发现穿红衣、燃烧竹子发出爆响可以赶跑年 , 于是,每到年快要出现的一年之首,人们就燃放爆竹来驱灾避邪;祈求来年好运 。直到现在,燃放鞭炮还是人们过春节时,必不和少的程序 。
1、过年的习俗有:扫尘、办年货、团圆饭、守岁、压岁钱、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2、过年不是一天,除了除夕夜,还包括年前的准备 。比如腊月二十四就要扫尘,就是对家里进行大扫除 。
贴窗花,年夜饭 , 守岁,压岁钱,
传统过年民俗,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在春节的期间也有非常多的民俗活动 , 而这些民俗活动都是经过了时间洗礼,和人们一代一代的相传,大家都春节的民俗活动都不是很陌生,以下分享春节的10种民俗活动
1、扫尘
在民间 , 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民间称做“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 , 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 , 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 , 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 , 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
3、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 , 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 , 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 , 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 , 这都是怀念故人 。
5、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
6、守岁
除夕守岁 , 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守岁含有两层意思: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叫“馈岁”;酒食相邀,叫“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叫“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岁”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 ,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 , 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全国多数地方守岁,女的包饺子、洗菜、准备大年初一的饭菜,或者准备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扑克牌、麻将,或者喝酒娱乐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
7、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春节前晚辈及小孩子梦寐以求的大事 。压岁钱也叫“压岁钱”“压祟钱”“压胜钱”“压腰钱” 。除夕吃完年夜饭,由尊长或一家之主向晚辈分赠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儿胸前 , 说是能够压邪驱鬼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这个习俗自汉魏六朝开始流行 。《宣和博古图录》中记载:“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 , 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 。”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即“压祟”,所以称为“压岁钱” 。因为是守岁夜给钱 , 所以又称“守岁钱” 。
8、燃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的这首诗也提到了春节燃放爆竹,可见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了 。在春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亦称“炮仗”“鞭炮”“炮”等 。
9、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 , 大人小孩穿着节日的盛装,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 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 万事如意 。家中拜完年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相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四季平安”等吉言 。
10、逛庙会
一提起逛庙会,就会想起北京春节的庙会,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莲花池庙会,人们蜂拥而至,处处交通堵塞,闹市区实行交通管制 。庙会又叫“妙会”“庙市”或“节场”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 , 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 。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于是过年逛庙会就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 。部分地区,每年的庙会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只有娱乐性的仿祭祀活动表演,更多的是“有会无庙”,公园、体育场、商场等都成了庙会的举办场所 。庙会也就渐渐地演化成为集娱乐和短期的集市交易为一体的民间活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