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麻黄6g苦杏仁6g薏仁30g甘草6g连翘10g赤小豆15g栀子6g桑白皮10g 这个方子有什么用?( 六 )


和解退黄法
适用于少阳阳明郁热发黄者 。《伤寒论》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 , 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 , 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 , 耳前后肿,刺之小差 , 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诸黄 , 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此乃阳明、少阳两经同病之湿热发黄 , 但以少阳脉证为主,由于少阳枢机不利 , 肝胆失疏而发黄,故用柴胡汤疏利肝胆,清利湿热而退黄 。
温化退黄法
适用于太阴寒湿发黄 。《伤寒论》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太阴虚寒,脾阳不运 , 寒湿中阻,影响肝胆疏泄而发黄,方药原文虽未提及,但据「于寒湿中求之」,意在温中散寒除湿退黄 , 可选用《医学心悟》中茵陈术附汤随证治之 。
清泄退黄法
适用于阳明病变证之湿热发黄 。《伤寒论》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本条发热而不恶寒 , 可知发热乃是阳明湿热熏蒸于外所致,身黄当是阳明湿热蕴结 , 熏蒸肝胆发黄,但无茵陈蒿汤证之腹满,可见本条为无形之热重,有形之湿轻 。故方中三药合用,清热泄湿 , 湿热清除而黄自退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此证为酒疸之湿热内扰胸膈,故为心中懊或热痛 , 为里热太甚所致 。故用栀子大黄汤清泄实热 。
消瘀退黄法
适用于病在血分,血热互结所致发黄者 。《伤寒论》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 抵当汤主之 。」太阳表邪不解,深入下焦,入血化热 , 血热互结,气血不畅致肝胆疏泄失调而发黄 。方用抵当汤破血逐瘀 , 使气血通畅而黄自退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 , 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大便色黑,时溏 , 此女劳之病,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 。硝石矾石散主之 。」湿热蕴蒸 , 伤阴耗气,内有瘀血,乃用硝石矾石散消瘀化湿,使瘀热从大便而下,湿浊从小便而利,则黄疸自退 。
补虚退黄法
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虚黄者 。《金匮要略》黄疸篇:「男子黄 , 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黄疸病由湿热内蕴所致,小便多不利,今小便自利,知非黄疸也,而为脾胃气血虚弱,不能滋润濡养皮肤,导致皮肤虚黄,治以小建中汤补益中焦,开发生化之源,使气血充盈 , 则虚黄自退 。
利湿退黄法
适用于太阳蓄水发黄者 。《伤寒论》125条前半句:「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 , 为无血也 。」即是指太阳膀胱蓄水伴发黄的病证 。太阳表邪不解,与水互结,蓄于膀胱,致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湿邪内蕴而致发黄 。然本条未举出蓄水发黄的方剂,但参照《金匮要略》黄疸篇:「黄疸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以方测证,可知湿重于热 , 用之以清热利湿退黄,太阳蓄水证可用之,或单用五苓散利水祛湿以退黄 。
润燥退黄法
适用于胃肠燥结血瘀之黄疸者 。《金匮要略》黄疸篇:「诸黄 , 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中用猪膏利血脉、解风热、润燥结,配合利水消瘀的乱发,使胃肠得润,余邪得以自小便排出体外 , 则黄疸得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