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留学期间 , 祖父结识了秋瑾 。 两人意气相投 , 成为至交 , 并以姐弟相称 。 但我觉得他最厉害的是 , 1905年的夏天 , 19岁的祖父回国省亲 , 居然说服了曾祖父、曾祖母及他的哥哥一起去日本留学 。
曾祖父因不适应 , 很快回国 , 但曾祖母就读于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师范班 , 跟秋瑾同居一室 , 那时她已四十三岁 。
本文图片
祖父王时泽留日时的照片 。 1904年摄于横须贺海军炮术学校 , 其时尚未满十八岁 , 乃“航海救国论者” 。
1911年 , 26岁的祖父回国 , 在上海策动了海军舰队的起义 。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 , 祖父任青岛海军学校校长 , 后担任青岛市公安局局长 。 1936年11月 , 因招致日方不满 , 祖父被迫辞掉公安局长职务 。 但一直到1940年 , 他才真正脱离政界 , 携全家避居湖南省湘西边城凤凰 。
解放后 , 祖父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
因为年纪太小 , 祖父在世时 , 我没能去了解他的经历 , 理解他的人生 。 多年后 , 有一次在网上浏览 , 无意中发现祖父一张年轻时的照片在网上拍卖 , 吃了一惊 。 那张照片我从未见过 , 祖父全身戎装 , 理着平头 , 留八字胡 , 目光威严 。 两侧还有他的亲笔题字:安德河先生惠存 , 王时泽敬赠 。 摄于青岛 , 并盖了一方印章 。
我把照片拷贝了下来 , 打电话询问北京的表哥陈漱渝知不知道安德河 。 表哥大我十岁 ,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 , 曾写过多篇有关祖父的文章 。 他告诉我 , 安德河是德国人 , 是当年祖父为青岛市公安局聘请的警犬教练 。
祖父去世时 , 我十岁左右 。 至今记得 , 他坐在一把破藤椅上写东西 , 手有些发抖 , 钢笔尖将纸戳破了 。 祖父用剪刀在另纸上剪下一小块 , 用糨糊仔细糊在那个戳破的地方 。 不料身体突然一歪 , 从藤椅上滑到地下 , 当即不省人事 。
那是1962年正月初九清晨 , 因突发脑溢血 , 祖父在“倒脱靴”10号公馆逝世 。
“一粒米到底有多重”
祖父的故事 , 我写在了《倒脱靴故事》的书里 。
进入出版社后 , 我几乎停顿了写作 , 可能是做编辑后 , 看别人的文章多了 , 自己写得就少了 。 而且很多东西必须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沉淀 , 才能写得出来 。
直到2016年 , 我开始写《倒脱靴故事》 。 这本书中的很多人物和故事 , 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 , 它们自然而然地跃于纸上 , 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 但我又经常怀疑它的真实性 。 因为人的记忆并不靠谱 , 很多时候是记忆和想象的交织 。
比如 , 书中最后一篇文章 , 写我小学的故事和经历 。
小的时候 , 我身体不好 , 在学校经常受人欺负 。 我们班上有一个头霸王经常欺负我 。 有一次 , 头霸王突然走到我前面 , 掐住我的脖子 , 用力往后压 。 我当时正在写作业 , 拿着蘸水笔就对他脸上砸了过去 。 那家伙很灵活 , 一闪 , 蘸水笔把他耳朵凿了个洞 。
几十年过去了 , 我已分不清这是真实还是想象 。 直到一次聚会 , 一位同学跟长大后的头霸王说:“你记不记得 , 有一次你欺负王平 , 王平用笔砸了你耳朵一个洞 。 ”大家凑过去一看 , 他耳朵下方果真还有一个蓝色的小点点 。
小学六年级时 , 我查出患骨结核 , 开始变得自卑而孤独 。 那时候 , 我身高不到一米三 , 体重只有六十几斤 。
骨结核并不非不治之症 , 但可能会导致瘫痪 , 或者需要截肢 。 我在医院做了三次手术 , 医生用凿子把骨头上的结核病灶刮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姚笑梅|“作家新干线·散文”姚笑梅|住进月亮里的思念
- 潘向黎|暌违12年后鲁奖作家潘向黎推出新作《上海爱情浮世绘》洞悉世情
- 作家的包袱,扔了会怎样
- 作家佑子黄幼中《弟弟的麦田》散文诗集《木棉花开》第74篇
- 品读 | 有质量的日子
- 专访“熊猫作家”蒋林:要写出中国自己的“功夫熊猫”故事
- 范振彪:故乡月明|中原作家
- 李冬丽:明月与我长怀念|中原作家
- 作家蒙田这样说过:“美满的婚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 有时候,真的会感觉结错婚,比一辈子不结婚更可怕
- 一切都会重生|青年作家金鸿新书《一切都会重生》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