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李松蔚:心理咨询可以给出常识的声音( 三 )


这个项目从2008年开始 , 一直持续到2013年我读博士后 。 那个时候我开始上知乎写答案 。 我有一篇讲内向的人如何去扩充人脉 。 我的说法就是为什么要去扩充人脉呢 , 不需要 。 内向的人就做好内向的人该做的事儿 , 等着人脉来找你 , 不用你去找人脉 。 因为这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
我一直都觉得每个咨询师都是有母题的 。 我的母题是 , 一个挺普通的人始终觉得不能在这个社会中真实地做自己 。 他必须遵循某种规范 , 以至于要去扮演别人 。 他心里也很清楚 , 那不是他 , 但是他得扮演这样的一个人 。
这也是我最核心的痛苦 。 在我的成长经历里 , 很多时候我必须做一些违心的事情 。 当我小时候拿一本书坐在边上看时 , 我父母就会把我提溜起来往人群里面一推 , 说你们一起玩 , 然后我就要被迫放下书 , 假装在人群里跟大家一起玩 。 但是我其实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一起玩 , 所以我只能在那看着 , 但是我又不能让自己显得太各色(另类 , 不讨喜) , 所以我就一直要假装参与其中 。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 , 大家都喜欢聊QQ或者在BBS上面灌水 。 那个时候的专家其实是非常担忧的 , 他们认为这会毁了这一代的年轻人 , 因为他们只会在网上社交 , 却没有真实的人际关系 。 我那个时候就是这样 , 不擅长跟人面对面地建立关系 。 但是到后来我逐步意识到 , 很多宅男活得很好 , 腾讯这些公司最后变成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厂 , 很多人可以靠打游戏做直播或者搞竞技赚钱 。
博士后毕业后 , 我准备申请在清华留校工作 。 当寒假回家我告诉我爸妈时 , 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你要不要带几盒茶叶或者什么土特产回北京 。 一直到最后我在清华留下来了 , 他们心里都不敢相信 , 我真的没有去找过任何人 , 我真的没有送过任何土特产 。
我是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意识到 , 至少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 我们这样(内向)的人是能活下去的 , 而不是像我小时候被教育的 , 说你这样将来就会很吃亏 , 或者怀才不遇 。
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 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 , 人们不用非得跟别人一样才能活下去 。
“和这个世界坐下来聊一聊”
我之前给《南方人物周刊》写过一段时间专栏 , 专栏名叫“时代症候” 。 我那个时候觉得心理学者也应该是社会观察者 , 应该思考在我们这个时代里 , 什么东西是突出的 , 什么是值得拿出来讲的 。
那个时候我想得比较简单 , 觉得这个时代的问题就是成功学那套逻辑盛行 , 大家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有效率 , 所有问题都追求一个解决方案 , 恨不得连谈恋爱生孩子都有最佳实践模式 。 但我那时候看得还是比较窄 , 我只看到了这个问题在大学或者是在所谓的学术精英人群中比较突出 。
但我现在离开了那个环境 , 我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 , 感受到这个时代比我当时想的要更加丰富多元 。 当下大家似乎有一种共同的迷思 。 我们失去了一个关于生活的范式 ,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 。 这种迷思几乎体现在我的每个来访者身上 。 我不会和他们探讨这个问题 , 我会请他们把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继续做下去 , 多给自己一点时间 , 比如一两年甚至三五年的时间 。 因为我觉得人生很长 , 而且人总是会换方向的 。 即使你会换一个方向走别的路 , 但是依然不妨碍你在这一刻走这条路 。 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或者唯一的航海图 , 那你就先在这一小块水域里探索 。
我觉得大部分心理学家心里可能都还有一个正确的声音 。 只要心里有正确的声音 , 就忍不住要去说服别人 。 但我做的事情恰恰就是不说服 。 我心里正确的声音就是你正在做的那件事 , 它对你来讲是有意义的 , 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去说服你别做了 。 不存在浪费时间 。 睡觉也是在做事情 , 只是你没有意识到那件事情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 所以你把它称为浪费时间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