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位教师上榜!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公布→( 二 )


上海这位教师上榜!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公布→
文章图片
特殊儿童成长的“研究员”
特教的价值是什么?
曾几何时 , 残障孩子被歧视 , 被认为是“社会包袱”;特殊教育学校也被认为是暂纳残障孩子的“收容所” , 在教育中难有一席之地 。 但周美琴为特教重新“定调”:特教学校不是“收容所” , 而是“加油站” 。 她要帮助残障孩子社会化 , 打开封闭的心灵 , 支撑起他们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希望 。 文化知识是正常人谋生的手段 , 但在周美琴看来 , 对残障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康复 。
周美琴所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 坐落在浦东这片开发开放的热土 , 也是教育综合改革前沿 。 “康复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成为学校开展特教的理念 。 为此 , 周美琴为集听障、智障、脑瘫孩子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勾画宏伟蓝图——走“医教结合”的道路 , 构建以脑瘫孩子教育为特色 , 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 。
周美琴从专业康复理疗学院引进了十几位专职治疗师 , 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训练 。 学校还配备了全国一流的康复条件:多感官训练室里 , 有测试学生嗅觉、触觉 , 味觉等提高他们感知觉灵感度的训练项目;沙疗室里 , 每天都能见到孩子们赤脚忙碌 , 光脚在沙滩上行走 , 这些沙子有按摩穴位作用……孩子们在老师和康复师的指导下 , 选择适应自己的康复项目 。 而在学科教育课堂上 , 针对残障儿童的特点 , 周美琴大胆改进教学模式 , 提出生活与学习相结合的目标 , 设置了两位教师同时作为教学主体的授课模式 ,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 特殊教育不断发展 。 20多年来 , 浦东特殊教育师资不断晋级——原本只有中师毕业生 , 如今学校吸引了多名硕士生加盟 。 周美琴思考:特教老师光有爱心远远不够 , 还要有专业精神和技能 , 探索适合残障孩子的发展之路 。 学校引领教师成为集教育、教学、康复、医疗为一身的“四型”复合型人才——专业精神要“奉献”、专业知识要“复合”、专业能力要“综合”、专业智慧要“创造” 。 聚焦课堂 , 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课程培训 , 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专家引领 , 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外出考察 , 开阔教师工作视野;赴美国、荷兰等参加国际研讨会交流发言——教师不断攀登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处” 。
历时10年探索的《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课题捧回了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 开创了国内基础教育之先河 。 周美琴主持多个市级、区级重点课题及内涵发展项目 , 获全国、上海大奖 。 她 , 无私奉献:受聘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专职导师 , 上海市特教教师岗位培训班授课专家 , 上海市教育学会导师团导师以及上海其他兄弟区的特殊教育专家导师 。 多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班、上海市特教岗位培训班以及浦东新区随班就读教师进行培训 , 为浦东、上海乃至全国的特殊教育队伍建设提供了专业支持 。
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之路的“初探者”
周美琴认为 , “信息化时代要想做好事 , 一定要学习新技术 。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课堂实践性和趣味性?有障碍缺陷的学生能否通过先进的多媒体设施设备感受知识、体验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 , 周美琴又开始了她特殊教育数字化课堂的探索 。 她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与学校信息中心主任进行沟通 , 于是课堂教学信息化初期计划诞生了 。 在原有的几台共用移动投影车基础上 , 学校推进了信息化整改工作 , 各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背投电视机 , 并且增设投影+交互白板为主体的多媒体讲台为试点 , 将白板技术、希沃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 。 鼓励教师学习新一代多媒体软件与技术 , 开发各类障碍学生的教学课件 。 此外 , 周美琴还为教师搭建了学习与交流平台 , 通过每年的教学课件评比分享经验 。 课堂中 , 手动不方便的学生通过白板拖曳技术快速完成了人民币的实物摆放;听觉障碍的学生通过凸显的动画效果了解到夏天荷花的婀娜多姿……信息技术为课堂带来了一抹新色彩 , 也让学生的学习效能得到了大大地提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