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Ta的承诺是真心的,还是只是给你“画大饼”?来看心理学研究怎么说。( 二 )
在亲密关系中真正有价值的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承诺,所谓的“画大饼”技巧不过模仿了承诺的“形” 。
然而,在这个“海王”“养鱼”成为热词的时代,好像越来越多的人难以真诚地表达承诺,即使ta们是发自内心的承诺,也会调侃自己是在“画大饼”,显得自己没有很认真 。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承诺的“口嗨”,可以阅读我们的旧文~)
为什么会这样?不愿认真承诺,似乎变成了一种趋势?
文章图片
在过去十几年,伴侣间能做出的最大承诺之一——结婚的人数明显减少 。2013-2019年,我国粗结婚率从9.9‰降至6.6‰ 。“难以承诺”似乎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这背后的原因:
A.社会文化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富足,人们对单身和晚婚的包容性也越高(South et al., 2001) 。教育等资源的普及,让人们变得更独立,与过去相比,女性更可能不再需要依靠一段关系生存 。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们对有承诺的关系的需求就降低了 。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在交往时更愿意追求承诺以外的东西——更多的快乐和享受,更少的麻烦和付出 。
B.个人经历影响
一个人是否倾向于做出承诺还受其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影响 。
在依恋类型中,回避亲密(包括疏离型和恐惧型)程度更高的人会倾向于不在关系中做出承诺 。
其中,疏离型抗拒承诺,ta们害怕承诺带来的互相依赖与亲密;而恐惧型的状态则是“渴望而不敢于”——ta们会担心伴侣会忽然变心,不能一直保持承诺,于是通过不做出承诺,来避免自己可能会受伤害(Weigel & Ballard-Reisch, 2014) 。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对失去的焦虑(loss anxiety)”,这种焦虑的核心是深深的不信任——看起来是不相信别人,更深处是不相信自己值得(Stanley et al., 2010) 。
另外,在人格特质方面,自恋型人格的人更不容易做出承诺 。
自恋者进入关系是为了满足自我增强(self-enhancing)的需要,伴侣是ta们提升自我价值感的工具,如同装饰品 。因此,自恋者始终会寻找更好的替代选择,ta们不愿意给出承诺,因为ta们不希望陷入在一段长久的关系中,从而错失可能的“更好的”伴侣 (Campbell & Foster, 2002) 。
文章图片
C.人际互动影响
人际关系专家April Masini提出,朋辈压力(peer pressure)可能是当今人们害怕承诺的重要原因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符合社会规范和适应周围潮流的状态,当感觉自己与同龄人不同时,会感到非常大的压力 。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我们越来越容易感受到同龄人对承诺表现出的不在意和轻视,比如#给男人画大饼就是将庄重的承诺娱乐化的典型例子 。
于是,人们会潜移默化地认为,认真地对一段关系做出承诺,可能面临着失去“潮流”的认可,显得傻里傻气,这增加了人们对承诺的顾虑 。
文章图片
在做出承诺前,你会有这样的权衡吗:
“我做出承诺后得到的东西,是否值得那些因为承诺我需要放弃的东西?”
如此的比较,无异于将承诺看作是一场与伴侣的博弈 。当你反复权衡、苦心算计,是否忽视了承诺本来的意义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生活的所有,在生活中改变自己
- 厉害的人,都在培养自己这几种能力,希望你也有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中国最有名的3座名山,你都去打卡了吗?有生之年建议都去一趟
- 这本去年感动到我的治愈绘本姊妹篇,讲我们都离不开的亲密关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疫情肆虐,80后负债累累的你,还有勇气回家吗?
- 充满遗憾的人生,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