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的家常做法 回锅肉的家常做法视频

这个冬天,我住在一个暖和但荒凉的地方,每顿饭都得自己做 。
带来的调味料,一大罐豆瓣酱,一大瓶老抽 。当地买得到蜂蜜 。
于是来来回回,做了许多次红烧肉,许多次回锅肉 。
在我故乡说法,这做法都算“红猪肉”——红烧是红的,回锅肉有辣味 。
猪肉最简单的做法,自然是白煮肉片,蘸酱油蒜泥 。但那做法太挑肉,且我没有砂锅居的片肉手艺,做不到晶莹剔透、其薄如纸 。罢了 。
白煮汤,得就萝卜、茨菇或冬瓜才好 。空煮,吃多了腻 。
兜兜转转,还是红烧肉和回锅肉吧 。
都是下饭神物,但哪个好一些呢?
做多了之后,稍微有点心得了 。
苏轼早起也能吃两碗猪肉,我很佩服,却也不奇怪:
毕竟他都能吃蜜豆腐,吃口重,怎么都行 。
他写《猪肉赋》,做猪肉,说少放水,小火无焰,别催,等火候到了再说 。
我先前总以为是他在黄州,调味料短缺,不得不如此 。所以我自己做红烧肉,从来怕东西下得不够多:炒糖色、煎皮肉、加姜、下料酒、下酱油、桂皮八角、搁冰糖、忙得不亦乐乎 。
这段时候,调味料紧缺,冬日又懒,赶上晴天午后得闲,想,也可以按苏轼做法试试:懒得炒糖色、放八角茴香之类了 。
就多放水,小火,别的不管 。
猪肉洗净,冷水加姜,泡一刻 。
【红烧肉的家常做法 回锅肉的家常做法视频】大火煮沸,舀去血沫子;小火炖 。
不催它,等火候到 。
放老抽下去,接着炖 。
初时有肉腥气——好像日本人特别讨厌这个,总说猪肉很臭,我倒觉得没啥——久而久之,没了 。
出门一趟,吹了冬天的风;回屋里,觉得已有肉香,扎实浑厚,黏鼻子 。
肉已半融,肥肉半透明,瘦肉莹润 。
下了老抽,继续小火,又收一小时,下冰糖,开大火;冰糖融,汤汁粘稠,猪肉红亮夺目 。
切了葱花撒下,真好:红香绿玉,怡红快绿——虽然我估计红烧肉这玩意,贾宝玉未必肯吃 。
肉没有多样香气,纯粹酱香肉味 。不好看,但算经吃 。
汁留着,用来下新年第一碗面 。
主要是,炖肉那一下午,满屋肉香 。
肯定不如各色熏香高雅,但闻着有过年气氛 。读着书,都觉得枯燥的文字有生活气息 。
闻馋了,就夹一块先吃了 。柔糯香浓,黏腻松滑 。
一筷下去,肥肉瘦肉自动滑脱;入口自然解开 。
我不算喜欢“入口即化”这词,又不是吃虎皮冻,入口即化就没嚼头了 。
如此炖出的肉,还有点嚼头,只是纹理自然松脱,像是累了一天回家,脱了鞋子赖在沙发上那点劲头 。
本来嘛,人累到这种时候,就要以形补形,靠吃点这么懒洋洋的肉,才能觉得生活幸福 。


红烧肉的家常做法 回锅肉的家常做法视频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我第一次对回锅肉有深刻印象,是看《红岩》 。宋春丽老师演的江姐带头绝食抗议,陈宝国老师演的徐鹏飞没辙,只好安排美食来诱惑:
“打牙祭打牙祭,白米饭回锅肉!”
我一起看剧的外婆说,对对对,重庆人就该吃回锅肉!真有生活!
我们无锡也有馆子做回锅肉,一般和青蒜辣椒小炒肉没区别,还有店铺,往里头加豆腐干 。
我后来当了重庆女婿,才发现重庆成都的回锅肉,比我们那里的回锅肉劲爽得多 。
选肉更精,切肉更薄,豆瓣酱当然更正宗,炒的火候更凶猛 。出来的味道,脆浓得多 。
为啥切得那么薄?
我听两位老师傅说过不同说法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