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戴锦华:接受自己,并背负起自己|女性学者访谈

提到女性学者 , 你会想起谁?
这份名单一定不长 , 这是因为——
女性 ,
从来不是学术界的主流 。
无论是高校教席 , 还是学术成果发表 , 越往象牙塔的顶端走 , 女性的数量就越少 。
事实上 , 当一个女性决定从事学术事业 , 她所面临的限制无处不在:
“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类……”
“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读书有什么用 , 女孩子总归要嫁人的……”
在高等教育阶段 , 诸如此类的声音试图阻止女性踏入科研大门 。 而当她们进入高校系统 , 生育、家务劳动等“天职” , 则将她们挤出更多的机会之外……
然而 , 即便不断遭遇贬抑与打压 , 我们依旧看到 , 越来越多女性投身学术志业 , 汇流进学术共同体 。 对她们来说 , 学术研究不仅是事业、爱好 , 更是体认自身 , 寻找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
于是 , 我们有了一个朴素的想法:让更多女性学者被看见 。
当女性决定投身学术事业 , 她们需要克服多少阻碍?是否存在属于女性的学术传统?在“重男轻女”的学术体制中 , 涉水前行的女性学者如何找到自我的参照?她们的同行者又是谁?
带着这些疑问 , 我们邀请了来自社会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不同国别的女性学者 , 有些是大众所熟知的 , 更多的则还在聚光灯之外 。 她们的经历很相似 , 也很不同 。 她们代表了不同代际的女性知识分子 , 对知识怀有热情 , 也曾经历困惑与挫折 。 她们的故事讲述了大部分现代女性的不满与困惑 , 野心与梦想 。
希望有一天 , 我们不必在「学者」之前加上「女性」二字 。

本系列将于今年10月由新星出版社正式结集出版 , 书名为《主标题待定:女性学者访谈(第一辑)》 。 除了已发布的六位学者(按发布顺序 , 依次为贺桂梅、黄盈盈、陆晔、张莉、毛尖包慧怡与戴锦华)之外 , 后续将会发布的学者名单包括(以下按年龄排序):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 , 著有《故土的陌生人》《职场妈妈不下班》等)
-上野千鹤子(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 著有《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等)
-邓小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 著有《祖宗之法》《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等)
-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著有《梁庄十年》《出梁庄记》等)
……
这是“女性学者访谈系列”的第七篇 。 受访者是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 。 受新媒体篇幅所限 , 有较大篇幅删减 , 完整版本将收录于新书《主标题暂定:女性学者访谈(第一辑)》 , 欢迎读者朋友在留言区留言 , 为书名的主标题出谋划策 。 最终入围者 , 我们将免费赠书一本 。
戴锦华|戴锦华:接受自己,并背负起自己|女性学者访谈
本文图片

/
女性学者访谈系列
No.7
/
戴锦华|戴锦华:接受自己,并背负起自己|女性学者访谈
本文图片

戴锦华
■ 1959年生 ,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 自1982年起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 自199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 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 ,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主要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 , 是中国大陆最早从事女性主义理论、中国电影史论、文化研究的学者 。
■ 中文专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合著)《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电影批评》《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十余部;英文专著有Cinema and Desire(1999), After The Post-Cold War(2018) 。 专著与论文被译为韩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余种文字出版 。 曾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