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嘻哈有毒吗 嘻哈和毒品


这个嘻哈有毒吗 嘻哈和毒品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6月26日 , 在南京市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 , 通报了2018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查办的5起毒品犯罪案件典型案例 , 其中专门公布了一起在校大学生先后3次购买毒品“邮票”的案例 。
毒品“邮票”表面上是一幅印有精美图案的纸张 , 被等量分成多个带有像邮票锯齿边缘的方形小块 , 含有一种学名叫“麦角二乙酰胺”(简称“LSD”)的有毒致幻剂 。服用者只需撕下半块“邮票毒品”含在舌下 , 通过唾液分解后 , 视觉、听觉等感知系统很快就会出现强烈的幻觉 , 乃至丧失理智 。
通报指出 , 近年来 , 毒品“邮票”逐步流入国内 , 强烈的致幻效果迎合了部分年轻人追求刺激的心理 , 且价格低廉、吸食方便 , 逐步在沉迷夜店的年轻人中盛行起来 , 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采访人员检索发现 , 从2016年至今 , 国内涉及新型毒品“邮票”的案件共计11起 , 分布多地 , 涉案人员多为80后、90后 , 他们都是通过国外的网络论坛了解到该毒品 , 并通过境外“暗网”用比特币支付购买毒品“邮票”再邮寄回国 。其中 , 利用互联网和快递进行分销的新型毒品走私通道非常隐秘 。
小纸片上的新型毒品
出生于1990年的重庆人张奇(化名)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家IT公司的项目经理 。2016年 , 他在一家境外网站的论坛上了解到 , 毒品“邮票”这一新型毒品在国外年轻人群体中很流行 , 利润可观 , 于是便从一个加拿大商家手里购入毒品进行售卖 。
经过南京建邺警方调查发现 , 不管是毒品“邮票”的贩卖者 , 还是吸食者 , 多是90后年轻人 , “大都接受过本科及以上的教育” 。
南京警方最初是从一名出生于1991年的吸毒人员那里得知毒品“邮票”的 。2018年10月 , 警方从他家中搜出贴着某手绘工作室标签的信封 , 里面装着一张人像素描 , 和13枚“邮票” 。经检测 , 每片小拇指指甲一半大小的“邮票”上 , 含有100~200微克的LSD成分 。
原来 , 这名吸毒人员在社交媒体吸毒人员的交流群中 , 结识了名为“洗心人”的重庆商家并购买毒品“邮票” , 后将交易金额转给名为“何由”(化名)的支付宝账户 。
通过进一步侦查 , 警方发现真正的毒贩是张奇 , “何由”的手机号、支付宝账号等一整套身份 , 是张奇通过非法途径“购买”的 , 以此躲避警方侦查 。
2018年11月 , 张奇被警方抓获 , 警方在其家中找出用锡纸包装的72枚“邮票” 。
一个有着研究生学历、收入可观的IT工程师为何会贩毒?
据办案警察孙柏威介绍 , 2016年 , 张奇在境外网站了解到LSD这一新型毒品的性质和作用 , 以2000~3000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一版10×20厘米大小的“附毒”纸张 , 每版分割成70多枚不到人体小拇指指甲一半大小的“邮票” , 每枚小“邮票”售价为200~300元不等 , 整版售价高达1.2万元 , 获利四五倍 。张奇通过社交网络平台 , 寻找吸毒目标人群分享广告 , 兜售毒品“邮票” 。孙柏威介绍 , 这些交易全部在网络上进行 , 警方通过筛查张奇的社交软件好友及聊天记录 , 抓获了其他3个“下家” , 涉嫌吸毒的3人都是90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