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过后,我才明白,有些人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01
中元节 , 一个让人回老家的“理由” 。
中元节 , 是道教名称 , 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祭祖节 , 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
这一天的习俗是祭祀祖先 , 人们烧纸钱、放河灯 , 将丰收的喜悦和对祖先的追思寄托其中 , 用以表达慎终追远、敬祖敬孝的情感 。
这一天 , 很多在外奔忙的人 , 也会放下手头的工作 , 赶回家中和父母亲人团圆 。
张罗一顿丰盛的饭菜 , 准备祭祀用品 , 是这一天的“重头戏”
在我的家乡 , 中元节不可或缺的主菜是鸭子 。 几乎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杀鸭子 , 用鸭子的血 , 将装有纸钱的包封一一点染 。
之所以要这样做 , 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传说:
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 , 要过奈何桥 , 但没有船过不了 。 于是 , 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去 , 好让鸭子载着他们回来 。
久而久之 , 中元节吃鸭子就成为了传统 。
当然 , 最有仪式感的 , 当属“告祭仪式”了 。 于傍晚时分 , 在河边或者马路边 , 摆好祭祀用品 , 点一柱馨香 , 敬几杯淡酒 , 将写有祖先姓名且用鸭血点染过的包封一一焚化 , 看袅袅青烟升腾至高远的天空 , 似乎 , 那一刻 , 人们实现了与祖先的对话 。
大人们总是念念有词 , 大意都是愿祖先在那个世界过得好 , 也祈愿他们保佑子孙后代 , 福寿绵长 。
小时候 , 只觉得这些做法好神秘、好玄乎 。 越是年纪大 , 才越是能够理解老一辈人 , 为何如此虔诚:他们是挡在儿女与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 越是进入生命的终点 , 越是懂得了珍惜 。 惟愿身边的人都能敬畏、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天 。
所以 , 中元节的意义 , 不仅仅只缅怀祖先 , 而是教会人们“向死而生” , 感悟到来自于血缘和家族的爱和期待 。
|中元节过后,我才明白,有些人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本文图片

02
父母不在了 , 中元节 , 回不回老家都已经不重要了 。
人生最大的遗憾 , 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 ”
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 , 多少人的心中 , 都记挂着老家 , 因为父母健在 。
父母在 , 家就在 , 回老家就如同脱离了母体的婴儿 , 那份执念 , 那份期待 , 时不时就会涌上心头 。
功成名就也好 , 一事无成也好 , 只要回到了老家 , 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 就可以安心做个“无忧无虑”的小孩 , 享受来自父母无边无际的关爱 。
可是 , 当父母都不在了 。 老家 , 也就失去了灵魂 , 成为了空荡荡的念想 。 回去 , 是触景伤怀 , 不回去 , 是心头的一声叹息 。
在我的记忆里 , 有一位太奶奶 , 她行动不便 , 住在一栋很老旧的房子里 。 爸爸和伯伯们轮流去照看她 , 因为她的孩子都不在身边 。
太奶奶有过让人羡慕的人生经历 , 嫁给了一个高级军官 , 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 只是战乱年代 , 她与丈夫儿子走散 , 只与女儿相依为命 。 后来 , 女儿为情所伤 , 成为了疯子 , 车祸而亡 。 年迈的太奶奶就只能苟延残喘 , 靠着侄儿辈的接济 , 艰难度日 。
好在 , 爸爸和伯伯们对她很好 , 我们也常常去看她 。 她是欣慰的 , 却也总是叮嘱说 , 等她百年之后 , 不要忘记了清明节为她扫墓 , 中元节为她烧纸钱 。
如今 , 她的遗愿由我们来帮忙实现 。 由于她没有后人了 , 很少有人再提及她 , 似乎她从未来过一样 。
由此 , 我的心中不禁悲从中来 , 为太奶奶 , 也为自己 。
一旦当父母不在了 , 儿女们也就失去了和家乡联系的纽带 , 似乎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放逐 , 从此浪迹天涯 , 再无牵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