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这份家长“责任清单”请收藏( 二 )
高质量的陪伴 , 需要父母们做到“三个别”:一是别无休止的唠叨 , 二是别让陪伴的时间缩水 , 三是别给孩子反向的示范——如果父母总是手机不离手 , 追剧不停歇 , 甚至打牌成瘾 , 这样的示范“毒化”作用十分明显 。 
父母好的示范 , 应该陪着孩子一起完成“和大人一起读” , 和孩子一起做做家庭小游戏、小运动 , 和孩子一起聊聊生活中的趣事 。 父母还应该帮助、鼓励孩子找到同龄玩伴、学友 , 避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 
二增:增加亲子阅读的饱和度
“双减”可能少了书面家庭作业 , 但绝不会少阅读 。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四百万字以上” 。 
四百万字 , 大约五十本书 , 这只是一个底线要求 。 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量 , 应该维持在两百本 。 参加过高考阅卷的人士透露 , 阅读量大的学生 , 大抵语言是灵动的 , 思维是多元而深刻的 , 得高分也是自然而然的 。 反之 , 做题多而阅读少的考生 , 作文等级基本会被打入三类四类 。 
“双减”后 , 学生多出来的时间 , 父母应该用经典阅读来填补 。 做题训练 , 只能局限性解决眼前的问题;阶梯性有营养的阅读 , 可以积淀应对未来甚至终身的素养 。 同时 , 借助童书 , 父母的童年被唤醒 , 与孩子的童年共鸣 , 家庭教育的密码打开了 。 
三增:增加日常生活的体验度
人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最浅显的回答:上好学校 , 找好工作 , 获得好的收入 。 启示细细想想 , 个体接受教育的目的 , 终究是为了当下和未来更好的生活 。 
常有这样的例子:孩子十几年寒窗苦读 , 家长牺牲一切相伴左右 , 终于把孩子送进大学 , 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 。 但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 才发现孩子的生活能力太弱 , 连谈恋爱都是低能的、无趣的 。 如果孩子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 , 教育算成功吗?
因此 ,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走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 , 融入其中 , 感受烟火气息 。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 , 与生同去 。 出世便是破蒙 , 进棺才算毕业 。 ”体验生活 , 就是在接受活生生的教育 。 
四增:增加艺术修养的感受度
有人说 , 艺术是心灵的避难所 。 柏拉图甚至有一个观点: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 。 不重视艺术教育 , 损害的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 , 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 
山东省调查发现 , 每周参加音乐活动三次的学生 , 在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中的成绩 , 要比不参加的成绩高出40% 。 这些年 , 不少父母认识到艺术“成人之美”的效用 , 上幼儿园和小学期间 , 会让孩子参加一些艺术类培训 。 然而进入初中后 , 就与艺术渐行渐远了 。 
事实上 , 无论是冲着提高学业成绩 , 还是涵养孩子的灵气 , 父母都应该抽点时间陪孩子听会儿音乐 , 看看电影 , 逛逛画展 。 朱光潜认为:“音乐是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 , 是最完美的艺术 , 可以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 。 ”
“双减”之后 , 文化课成绩不再是判断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 等待他们的是一条全新跑道 。 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背后是孩子接受的教育 , 除了课本知识 , 更多来自家庭、社会 。 传统“学霸”之外 ,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卓越的孩子涌现出来 , 他们不仅好学乐思 , 还拥有阳光的心态、强大的审美力……

文章图片
03
自律者优秀懒散者出局
为了响应“双减”号召 , 老师开始少布置作业 , 甚至不布置作业 。 学校没有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 , 孩子学得如何 , 家长很难掌握真实的情况 。 因此 , 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我妈说, 辛辛苦苦把你培养到中科院,白瞎了……”
- 手机省电有什么小妙招
- “你姑姐离婚需要安慰,把主卧让给她”儿媳:我的房,凭啥让给她
- 黑色素 腹肌是练出来的,还是减肥“减”出来的?
- 从上海国际学校离职后,我带儿子去新加坡继续“卷”,值得吗?
- “砰”的一声,2岁娃被“炸黑”了……
- “儿子,你媳妇不交工资卡,你就闹离婚”儿子:已经离了,她提的
- 土味情话宝 最新土味情话精选
- 2020年哪些人婚姻宫动遇正缘
- 天生做官八字特征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