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 不要轻易分手,以及不要轻易离职
最近,复旦大学中文系50后教授梁永安在社交媒体爆红 。
他金句频出,大谈年轻人的爱情与婚恋 。
“现在人的分手能力,远远大于相爱能力 。”
这句话点出了当代人在面对亲密关系矛盾时倾向于直接结束或放弃关系的现象 。
文章图片
(梁永安与年轻人交流)
“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乖 。”;
“赶紧分,不分留着过年吗?”
从这些年轻人之间的调侃中,不难发现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与方式早已发生了变化 。
有时,仅仅是互删联系方式、清空对方相片就已经属于比较完整的分手“仪式”了,人们甚至都不愿意面对面地与对方好好谈一谈 。
文章图片
(soogif)
与此同时,关于年轻人频繁辞职或跳槽现象的讨论也经常在近几年登上热搜榜 。
根据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数据报告显示,70后人群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期是51个月,90后则骤减到19个月,95后在职期更是仅剩7个月 。
文章图片
学不到东西,离职;
领导不专业,离职;
业务发展不好了,离职;
总之,我不爽了,就要离职 。
你可能会认为,年轻人选择跳槽无可厚非,这是人才流动的必然规律 。
或许你也会说,如今确实很难找到靠谱的工作和对象,稍有不慎就可能遇到骗子公司或渣男/女 。
以上说法都对,频繁分手或离职确实普遍存在,但是,这仅仅说出了前半句 。
后半句则是,为什么人们在面临感情或工作稍有不顺时,轻而易举地决定分手或辞职呢?
面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建议或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在做出一项决策而非逃避问题呢?
小编今天想从心理成因的角度来谈谈频繁分手或离职的现象,并给出一些建议 。
文章图片
为何陷入“频繁怪圈”
首先,小编在这里定义一下何谓频繁 。
在这个多元化时代,面对令自己不满意的一段关系或一份工作,离开确实是一项选择 。
面对新伴侣,人们从相识、相知、相恋、磨合到最后分手,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 。
人们在面对工作时也有着类似的心理反应过程 。
但若沉迷其中,在一年里多次跳槽或每段恋爱都难以坚持6个月以上,就可能是陷入了一种怪圈,对个人的生活与发展都会产生一些影响 。
文章图片
(soogif)
从个体心理层面来分析,这类人往往都倾向于拥有这样的心理特质:兴趣广泛、具有冒险精神、主动性强、有决断力和行动力、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等 。
而与上述优势并存的不足特质有:持久力弱、兴趣转移快、缺乏毅力和恒心、不喜欢规则和程序、情绪化,思想上容易幻想比较脱离现实、行为处事不成熟等 。
不难发现,这些特质常常并存于一名刚出校门、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身上 。
同样的,面对亲密关系,一名没有太多天赋且感情经历单薄的恋爱小白也常常被认为是容易头脑发热的、缺乏毅力的、不稳重、不成熟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逆向思维:赚钱就是你要学有用的东西,不要学有道理的东西
- 和领导关系越好,越不要有不尊重领导的行为,会被领导反感
- 《今生有你》40多岁被离职的老赵:他的话,揭开职场人的隐痛
- 作者:黎荔这是一个落叶萧萧的季节。|不要辜负了落叶
- 现在的小两口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孩子为啥喜欢奶奶家?不要怪孩子太“现实”,主要是这3方面原因
- “找个爱我的人谈恋爱 不要和苦追过你的人结婚,其实原因很简单
- 男人过了60岁,不要再做这些事情,过来人告诉我们哪些事情
- 社会怪象:年轻人不要996,却偏爱临时工,工资日结这么香
- 十年没有升职,赌气准备离职,老板让做经理,我却自己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