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

【古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1、古代通讯方法有:烽火传军情、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青鸟传书、黄耳传书、飞鸽传书、风筝通信、竹筒传书、灯塔等 。
2、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 , 始于商周 , 延至明清 , 相习几千年之久 , 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 , 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 , 俗称烽火台 , 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 , 发现敌人入侵 , 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 , 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 , 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 , 逐台传递 , 须臾千里 , 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 , 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 , 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
3、鸿雁传书 , “鸿雁传书”的典故 , 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 ,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 , 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 , 他英勇不屈 , 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 , 汉昭帝继位 , 汉凶和好 , 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 , 要求放苏武回去 , 但单于不肯 , 却又说不出口 , 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 , 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 , 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 , 通过禁卒的帮助 , 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 , 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 , 并想出一计 , 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 , 射到一只大雁 , 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 , 上面写着苏武没死 , 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 , 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 , 却又无法抵赖 , 只好把苏武放回 。有关“鸿雁传书” , 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 。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 , 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 。有一天 , 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 , 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 , 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动情之中 , 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 , 但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 , 她便撕下罗裙 , 咬破指尖 , 用血和泪写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书信 , 让鸿雁捎去 。
4、飞鸽传书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 , 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 。譬如在公元1128年 , 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 。张浚来到军营后 , 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 , 他非常惊奇 , 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 。曲端闻言 , 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 , 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 。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 。”曲端领命后 , 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 , 顷刻间 , 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 , 飞速赶到 。张浚大为震惊 , 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 。”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 , 很快 , 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 。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 , 张浚大喜 , 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 。其实 , 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 , 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 , 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 , 一旦从笼中放出 , 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 , 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