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文具盲盒“开出”三无、色情乱象,是在制造不安全感

如果任凭校园周边的问题盲盒泛滥 , 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制造一种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 , 它们对孩子消费观念和心理自制力的负面塑造 , 可能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更加深重
当盲盒不再只是成年人的游戏 , 蔓延到儿童世界 , 会滋生何种乱象?近日 , 媒体调查发现 , 市面上个别文具、玩具盲盒售价昂贵 , 产品利润远高于普通文具、玩具;商家销售盲盒产品时 , 存在刻意引诱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现象;此外 , 一些三无文具盲盒和色情文具盲盒目前仍在市面上流通 。
快评丨文具盲盒“开出”三无、色情乱象,是在制造不安全感
文章图片
↑文具店里的盲盒产品 。 图据新京报
报道中 , 采访人员采访的一位“7岁消费者” , 就非常具有样本意义 。 他在购买盲盒时 , 第一次的抽卡结果并不满意 , 于是再次走到盲盒卡包售卖区 , 将货架上的10元卡包全部收入囊中 。 最终 , 他获得了14张“好卡” , 共计花费120元 , 而剩余的“普卡”则被遗弃在文具店垃圾桶内 。
一位7岁的小朋友 , 一口气花了120元反复购买盲盒 。 这个消费过程 , 本身就存在一种诱导和致瘾效应 。 “盲盒里到底是什么呢”“下一个盲盒会不会就是一场惊喜?”别说是儿童 , 就是成年人在购买盲盒的过程中 , 也会产生这种好奇心和驱动力 , 这其实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所指出的赌博心态 。
近年来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 本来就愿意为孩子多花钱的家长 , 更加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 , 满足孩子的各种消费欲望 。 一些商家瞅准了儿童市场有利可图 , 便盯上了孩子们的口袋 。 诸多盲目上市的盲盒 , 甚至不惜以违法违规的方式 , 利用盲盒的魔力来“收缴”孩子们的零花钱 。 比如 , 一家文具店内展示的一款解压笔笔帽上 , 动漫人物形象裸露出隐私部位 , 设计者还特意将其隐私部位扩大制成肉色硅胶以供孩子揉搓解压 。 在利益驱使下 , 一些商家竟如此堕落 。
盲盒不是不可以有 , 购物本身的刺激性体验也并非全无价值 , 但一切商业活动开展的前提 , 都是要守法有序 , 要符合公序良俗和商业道德 。 尤其是针对孩子的市场行为 , 更要体现积极健康的理念和一种正向引导的力量 。 那些三无、色情、高价盲盒 , 毫无疑问是和这种理念背道而驰的 。
对此 , 一方面 , 要尽快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 。 前不久 , 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征求《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 , 拟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 这就很有针对性 。 须知 , 法律规定 ,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
事实上 , 8岁的门槛设置 , 在一些地方已经在进行 , 只是有的缺乏执行力 。 上述报道就有一个细节:在文具店盲盒卡片售卖区 , 赫然张贴着一张《阳光公约》海报 , 其中第三行写着“未满8周岁的顾客 , 在门店购买卡游产品必须在监护人陪同下进行” 。 然而前述在此处购买盲盒的小朋友 , 只有7岁 , 是独自一人购买 。
快评丨文具盲盒“开出”三无、色情乱象,是在制造不安全感】面对这种有规定却不执行的现象 , 就不得不提“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性的执法检查力度 。 当下正值新学期开学不久 , 对于校园周边的文具店 , 要不定时地明察暗访 , 及时发现问题盲盒 , 对相关店家依法做出处罚和警告 。 对违法违规行为比较严重的店铺 , 还可以给予停业整顿、通报曝光等处理 , 以儆效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