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领导找我谈话 内向者更需要发掘“个人核心项目”
“昨天领导找我谈话 , 问我为什么和面试的时候表现得不一样 。 ”
朋友李思和我讲起最近的遭遇 , 不自觉挠了挠头 , 神情闪过一丝为难 。
当初找工作时 , 李思把求职软件翻了个底朝天 , 发现有八成岗位要求“人际沟通能力强”、“活泼开朗” , 一些不做要求的研发技术岗又完全不对口 。
耳边再次响起从小听到大的几句话:“孩子是好孩子 , 就是太内向” , “你这样进入社会是要吃亏的”......不禁头皮阵阵发麻 。
为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 也为了证明自己 , 李思在面试时迫使自己“扮演”起了外向者 , 群面时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 , 甚至心理测试也刻意选择更有外向特质的偏好 。
因为事先做过充足准备 , 李思面试时一顿旁征博引、分析举例 , 最终斩落头筹 , 得到了工作 。
进入公司后 , 李斯继续巩固面试时的外向人设 , 主动发起午餐邀约 , 与隔壁工位的同事分享零食、闲扯八卦——这些都是前24年未曾做过的尝试 。
“装作对每个话题都感兴趣 , 积极回应他们抛出的话......一开始很为自己的‘进步’高兴 , 后来......只觉得好累 。 ”“第一天还能强撑着闲聊 , 第二天恨不得一直躲在厕所 。
就像一只开了蓝牙的手机 , 明明没有怎么使用 , 也是会一直掉电 , 社交两个回合就亮起了红灯 。 ”
很快 , 李斯又‘退缩’回初使的状态 , 经常缩在角落沉默不语 , 一天说话不超过十句 。
李思很纳闷 , 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总有人说 , 内向的人想变外向 , 装一装就成了 , 这真的靠谱吗?
为什么我只感觉无尽的疲惫呢?
01你是真内向还是假内向?
想起不久前 , 另一位朋友B和我分享的她由“外向”变“内向”的经历 。
B高中时期在县城上学 , 因为嗓门大、思维跳脱 , 表情肌发达 , 校庆晚会上的表演双簧一举成名 , 成了年级里有名的“那个搞笑女” 。
B在学校混得“风生水起” , 走在下课的走廊上 , 总能引起两旁男生女生齐齐侧目 。
直到大学时期 , B去到外地省会 , 发现眼前的世界变得开阔起来 。
她越发觉得自己的特质变得不值一提——
仿佛与生长在大城市的室友们隔了一道天然鸿沟 , 听不懂他她们谈起的品牌、乐队、展览 , 羡慕她们桌上频繁冒出的新的护肤品与香水 , 发自内心的自卑感悄悄生根 。
她变得不那么无所顾忌 , 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在6人寝抛出一个笑话 , 却像石子投入死海 , 除了“噗通”以外 , 了无回音 。
一次在厕所隔间 , 她甚至无意中听到 , 自认为是朋友的女生 , 悄悄对别人埋怨自己“聒噪” , 在她们嘴里 , 她是“那个看起来土土的 , 废话很多的女的 。 ”
就这样 , 先前外向性格带来的正循环被打破 , 她变得越来越沉默 , 自认为变得“内向” , 习惯独自往返于图书馆与教学楼 , 不再有建立关系的勇气和热情 。
“扪心自问 , 我一点也不想一个人呆着 , 只是之前的社交方式好像不管用了 。 太热情也会显得很廉价 , 真不知道怎么办...”
朋友看似变得内向 , 但对独处时无聊感的低容忍度表明 , 她作为“外向者”的本质并未改变 。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 我们其实很难从一个人的行为上判定Ta属于内向或是外向 。
童年时期沉默寡言的男孩 , 可能因为经历了高强度的社会化训练显得老练、健谈 。
而经历过社交挫折、心理创伤的外向女孩 , 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社交退缩” , 将外向的一面隐匿起来 。
很多人都会觉得 , 再内向的人去干一段时间销售 , 都会变得能说会道起来 , 甚至有家长早早将孩子送去口才训练营、领导力培训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闯关东|《闯关东》14年 “朱家四子”现状 个个都成演技实力派 婚姻幸福
- 《投笔肤谈》中有言:“达权者 成熟的人,自会愿意低调谦逊待人,严于律己
- 《投笔肤谈》中有言:“达权者 养精,即保养精气神,蓄锐,则是积蓄锐气
- 《孙子兵法》说:“兵者 做人做事,鉴古而不泥于古,效人而不拘于人
- 自卑感|真正有头脑的人,会接受别人的“旧衣服”
-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又是一年毕业季 “陪我去小卖部。”“不去!”“我请你。”“走!”
- |那些不靠“性别福利”征服男人的女人,后半生,大都赢了
- |男人心里喜欢着你,却不说出来,他会露出这三个“马脚”
- |原来,真正过得好的女人,身上多具备这些“实力”
- 你有没有听说过“曝光效应”?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聊出来”的感情想要靠谱,就必须满足几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