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生活中 , 我最常听到的 , 莫过于朋友对自己父母的吐槽——
“我妈又又又把我的微信推给了相亲对象 , 真是无语死了!”
“爸妈来我的城市看望我 , 却赖在我家里不走 , 还要对我的生活指指点点...“
“我爸让我回家考编 , 说女孩子家为什么要累死累活打拼 , 可是我在大城市过得好好的呀!”
听着听着 , 我也不由代入其中 , 感到异常愤慨 , 这样的家长 , 也太窒息了吧!
其实 ,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 这些行为都是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表现——他们混淆了自己和子女的身份 , 把子女的当成自己的 。

文章图片
图源:Pexels
出于一种“我是为了你好”的心态 , 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强加给了子女 。
我的朋友R就因为父母疯狂安排的相亲 , 几近抑郁 。
她说 , 她感觉自己就像父母待价而沽的商品 。 “最不尊重我的人 , 竟是我的父母” , 她绝望地说 。
今天的文章 , 就让我们来聊聊 , 为什么父母会没有边界感 , 而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01亲子关系中的边界感是什么?
“边界”(boundary)一词 , 早在精神分析流派和家庭系统疗法中就已经被提出 。
对于精神分析流派 , 边界体现在子女与父母建立连接和保持独立的一种平衡 , 以及父母对子女的保护和放手的某种折中里 。
而在家庭系统疗法中 , 清晰的边界对于家庭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 边界意味着个体在归属感和分离感上达成了平衡 。
学者Kamiguchi更是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他把边界比作围绕细胞的细胞壁 。
他认为边界应该足够牢固 , 以确保个体的整合 。
同时边界也应该可以渗透 , 以允许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
就比如 , 父母会偶尔发消息来关心问候我们恋爱或是生活的状态 , 但是不会参与其中 , 强行改变我们现有的状态 。 这就是边界的表现 。
Netflix新剧《恋爱修课》中Nick的妈妈就是如此 , 听说一直是异性恋的Nick喜欢上了同为男性的Charlie , 她不但没有横加干涉 , 反而很愿意与Nick聊聊他的情感问题 。
直到20世纪 , 心理学家Kerig才正式对于亲子关系提出了“边界溶解”(boundarydissolution)这个概念 。
边界溶解 , 指的是父母无法认可孩子心理上的独特 , 难以意识孩子心理上的分离 。
它意味着父母不能够或是不愿意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
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父母没有边界感” 。

文章图片
图源:Pexels
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者》一书中 , 英惠父母和英惠的相处模式 , 就是边界溶解的——英惠决定素食 , 爸爸却咆哮着让她吃肉 , 而妈妈故意把参鸡汤说成是补汤 , 以骗英惠破例吃肉 。
边界溶解的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 Kerig划分了两个维度:包络(enmeshment)和侵入(intrusiveness) 。
包络是指 , 父母和子女间“自我”和“他者”身份上的模糊 。 包络 , 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平等——“我俩想的一样” 。 包络也包括父母的过度参与 。
这些都是典型的包络行为:
(1)父母用你的东西 , 说用用怎么了 , 你还不是他们生的 。 (2)父母把你的微信推给别人 , 甚至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 。 (3)父母给你报个考公班 , 硬拉着要你去参加 。
相反 , 侵入是指 ,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自由 。
侵入 , 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命令——“你想的得和我一样 。 ”侵入还包括来自父母的精神控制和过度保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1.有三种东西会伤害人:忧虑、争吵和钱包空空。|当一个人陷入忧虑中,其实也就是他的情绪
- 01虽说现在的女人都越来越精明了 一个家庭中,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往往决定着公婆对儿媳的态度
- 在我们的印象中 在我们的印象中,老年人的感情是内敛的
- 每个人的生命中 许一诺,天荒地老,爱一生,难舍难负
- 01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情谊。|人到中年,为什么越来越在乎自己的小家?
- 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 治愈自己一生的人,可是哪里有那么容易遇到
- |婚姻中的女人,瞧不起自己的丈夫,逃不过这两种结局
- 钱钟书|“婚姻是一座围城”是谁说的:钱钟书与西方文学中的用典
- |你的人生当中最嚎啕的哭过几次
- 欢迎光临|《欢迎光临》:原著中没有名字的铺床小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