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一个节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端午节是我国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一个节日 , 它最早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龙活动 , 后来这种节日的习俗与相关元素便被流传下来 。 人们在端午这一天会举办一些很喜庆的活动 , 以兆日子吉祥、平安 , 比如许多地方的“赛龙舟” , 就是端午节活动的一个典型代表 。
然而 , 端午这个节日又因我国的大诗人屈原而再次加深了文化内涵 , 并且还增添了几分伤感的情愫 。 于是每至端午 , 人们也总是不免会想到屈原 , 想到他的爱国情怀与悲苦人生 。
端午节是我国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一个节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文章图片
诗人文秀写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 , 万古传闻为屈原 。 堪笑楚江空渺渺 , 不能洗得直臣冤 。 ” , 字里行间皆是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
而在众多与端午有关的古诗词中 , 有一首诗尤其写得经典 , 它不但写出了端午节的特征 , 还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深刻感怀 。 尤其值得赞叹的是 , 此诗在语言组织与谋篇布局方面也彰显出了作者较高的水平 , 故而诗巷就在本章中特意将此诗摘来与各位看官一起分享 。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 , 老去谁知感慨生 。
不效艾符趋习俗 , 但祈蒲酒话升平 。
鬓丝日日添白头 , 榴锦年年照眼明 。
千载贤愚同瞬息 , 几人湮没几垂名 。
殷尧藩是唐代的一位诗人 , 他平生最喜游览山水 , 性情淡泊孤高 , 与韦应物之间往来密切 , 二人可称得上是相互的知己 。 虽然殷尧藩在诗坛的知名度不是很高 , 但只要我们翻开他的诗作 , 就会立马对他刮目相看 , 果然是“高手向来低调”啊 。
端午节是我国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一个节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文章图片
诗的开篇就采用了情感色彩很浓郁的语言:少年佳节倍多情 , 老去谁知感慨生;首联大意是说 , 年轻的时候遇到端午节总是显得格外多情 , 而当老去的时候 , 却不由得因端午节而产生许多感慨 。 说实在的 , 作者的这两句话语真是平实而又犀利 , 这不仅是他自己的心境表达 , 更是将大多数人的心境剥露开来 , 读后让人受到很深的触动 。
我们在小时候 , 对于每个节日貌似都非常关注 , 期盼着过节的那种心情是何等的强烈;就是因为少时不懂人事 , 内心只有最简单的需求 , 故而小孩子的朴实、纯真与快乐是大人无法拥有的 。
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 , 人在经历了诸多世事以后 , 内心的简单与快乐也就渐渐被越来越多的沧桑所代替 , 随便一件小事都能让我们触动情怀并生发感慨 。
而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步入晚年 , 所以他对人事所产生的感慨就格外多 , 也格外深刻 。 作者将端午节这天的两种不同人生阶段的心态进行特意描写 , 使得二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 以此来有力突出自己年老时的落寞之情 , 为全文奠定情感基础 。
端午节是我国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的一个节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文章图片
在介绍完自己的心境之后 , 作者又写到了具体表现:不效艾符趋习俗 , 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节这天 , 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插艾草、贴辟邪符 , 然而作者却并没有效仿 , 他只希望能够祈得几盏蒲酒来相话天下太平 。
如果说首联是一个“论点”的话 , 那么这里的颔联就是一个有力的论据 , 它充分体现了作者在端午日的一种“消极”状态 , 与首联中“老去谁知感慨生”相呼应 , 将脉络流畅地衔接过来 。
那么作者有如此表现的原因 , 除了自身年龄上的苍老外 , 肯定还有生活与社会现实方面的原因;纵然这些原因作者没有详细写到 , 但我们是可以通过“但祈蒲酒话升平”这句肺腑之言而挖掘出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