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之所以容易引起中风,主要是其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结构的改变 。当血压升高时,会引起全身的细小动脉痉挛,如果血压长时间升高,动脉也会长时间痉挛,血管壁因缺氧而发生变形,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弹性减退,从而形成或加重动脉硬化的形成;再加上高血脂、高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更易加速血栓的形成 。如果降压效果不好,或患者不按医嘱服药,使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引起动脉反复痉挛,引起脑组织出血、水肿或动脉壁透明变性,形成夹层动脉瘤,引发脑出血 。
就高血压病患者而言,并不是血压高就会引起中风 。相反,未按医生嘱咐服药,以及不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才是致病的根源 。比如:长时间的高血压,未作适当的降压治疗;虽然按时服药,血压仍长期在较高的水平;或间断降压治疗,血压时常突然增高;不注意气候情绪变化及身体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的影响;过分降压往往因夜间血压过低而引起缺血性中风;此外,合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病更易引起中风的发生 。
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中风
“阿司匹林对于缺血性脑中风具有非常明显的预防、治疗效果,一直是专业医生推荐给病人的首选药物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神经科主任陶恩祥教授如此介绍 。经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阿司匹林是防治脑血管病的有效药物,它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复发率显著下降 。“除非有阿司匹林禁忌症如胃肠道出血和过敏外,一般不用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阿司匹林在我国脑卒中存活患者中的使用率不到14%,而在这相对比例甚小的使用人群里,不少人由于害怕毒副作用,每日阿司匹林服用剂量低于75毫克,无法预防脑卒中发生;还有一些患者时用时停,专家表示,中断使用阿司匹林的后果是一个月内复发危险增加3倍 。
同时,陶教授指出,服用阿司匹林只属于对脑中风的辅助预防措施,也就是医学上通常所说的“二级预防”,真正要防治脑中风还得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少抽烟,少饮酒等一级预防方法入手 。
小于75毫克
无法预防脑血管病
据专家介绍,目前各大医院神经科门诊大部分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的治疗剂量偏低 。而实际上,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剂量为75~150毫克/天,并且需要长期服用 。
“如果每天的治疗剂量低于75毫克,对多数人不能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目的,但每日用量一旦超过150毫克,不但不能增大其预防血栓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其毒副作用 。”陶教授表示 。据他介绍,医院针对预防脑中风的阿司匹林用量一般控制在100毫克左右 。他提醒,虽然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在市面上可以购买,但不建议市民私自使用,“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样才更安全有效 。”
遵医嘱服用
无须担心毒副作用
很多患者担心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各类毒副作用,陶教授认为,在医生指导、使用合理剂量前提下,市民可以放心使用 。他指出,阿司匹林是一种知名度很高、世界范围广泛使用的成熟西药,其性质稳定,毒副作用甚微 。
不少患者关心阿司匹林早晨服用效果更佳还是晚上睡前吸收最好,他认为,目前并没有关于阿司匹林早晚服用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对照研究,从阿司匹林的药物机理方面看,早晨或是晚间服用都可以 。
用于出血性脑中风
会加重病情
不少市民引发过脑卒中后为预防复发,不分清自己患哪类中风就自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专家表示这样做风险很大 。陶教授指出,阿司匹林只能用于缺血性脑中风的防治,而对于出血性脑中风,绝对不能使用阿司匹林来防治,“因为两种病情的机理完全不同,对于出血性脑中风也使用阿司匹林,不但无法预防和治疗,还可能因为阿司匹林破坏了血管的凝血能力而造成出血,从而加重病情,出血性脑中风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其他方法治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黏膜病患者少食麻辣烫吃太多易诱发舌癌
- 秋燥横行流鼻血者增三成 应多吃水果汤水
- 专家提醒口吃患者不要相信街头的虚假广告
- 红眼病疫情今年增三倍卫生部做好监测
- 30岁高血压患者屡见不鲜每10年提前10岁
- 排毒教父林光常被限离岛受害者增多
- 气候变化加剧全球疾病传播登革热或将增多
- 水痘发病猛增五成学校开学应做好晨午检
- 学生军推动夏季整形现高峰消费普增2成
- 北京痢疾发病同比增加三成 手足口病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