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内啡肽患者血清β内啡肽的含量测定

内源性阿片肽既是一种神经递质,又是一种神经激素 。有证据支持胆汁淤积性瘙痒患者血浆内甲硫氨酸-脑啡肽含量增高[1],且将患者血清注入猴子脑内可引起剧烈的搔抓反应[2] 。有的作者检测了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β-ep),结果显示瘙痒组的β-ep高于非瘙痒组[3] 。神经性皮炎被认为是一种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有关的瘙痒性疾病,我们检测了此病患者的血清β-ep水平,并以白化豚鼠为模型,观察β-ep的外周致痒作用 。

神经性皮炎内啡肽患者血清β内啡肽的含量测定

文章插图
【神经性皮炎内啡肽患者血清β内啡肽的含量测定】 一、材料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33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均为皮损典型并经2名有经验的医师诊断确定 。男27例,女6例;年龄17~65岁,平均38.53岁 。对照33例为健康献血者,男22例,女11例;年龄26~46岁,平均34.26岁 。
(二)β?ep测定:患者和对照组同期完成 。取肘静脉血,血凝后,立即离心,分离血清,置4℃冰箱冷冻保存待测 。β?ep放免药盒购自北京海科锐生物技术中心 。建立标准曲线与血清标本测定,采用平衡饱和加样法,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用自动化γ-计数仪(西安fj?2008g),测定沉淀物的半分钟脉冲数,根据同批所做的标准曲线,由仪器直接打印出β-ep含量 。
(三)动物实验:
1.实验动物:白化豚鼠系本校动物所提供,雌雄不拘,重量500~800g 。
2.实验药物:β-ep系sigma产品 。组胺购自上海生化试剂商店 。两药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
3.实验方法:按woodward[4]法略加修改进行 。豚鼠每2只放一个笼子饲养,熟悉周围环境1个月后开始实验 。组胺和β-ep按同样方法给药,每个观察剂量组含8只豚鼠,不同剂量的组胺或内啡肽均以相同体积20μl滴入豚鼠的一只眼睛的球结膜与下眼睑之间,对侧部位给予相应的等体积生理盐水 。给予药物后,观察豚鼠15min内的反应,并记录痒搔抓反应数,搔抓反应数用均值表示 。每个搔抓反应含豚鼠后肢的一连串搔抓动作,方向均指向被给与药物眼睛的下眼睑 。根据woodward方法,前肢的搔抓系非特异性刺激所致,不计入搔抓反应数内 。
二、结果
33例神经性皮炎患者血浆β-ep水平为(225±69)pg/ml,较对照组(229±68)pg/ml明显降低,经t检验,t=4.93,p<0.01 。在眼结膜的瘙痒动物模型中,组胺显示有强大的致痒作用 。随着组胺剂量的增加(1μg、10μg、100μg),豚鼠的搔抓反应数迅速升高(1.50、7.13、10.69) 。生理盐水只有弱的致痒作用,15min内的平均搔抓反应数为1.38,两者经u检验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 。β-ep在使用剂量范围内(1μg、10μg、100μg)只有弱的致痒作用(1.30、1.58、1.90),与生理盐水组无显著性差异0.01) 。
三、讨论
β-ep主要由垂体前叶细胞分泌,在应激情况下,血β-ep含量明显升高,以致影响心肺血管等功能 。所以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常有利于对休克的治疗 。β-ep在皮肤粘膜系统中的生理功能仍不清楚 。我们测定33例神经性皮炎患者血清内β-内啡肽含量,显示β-ep低于正常对照组,表明β-ep在外周不具有致痒作用 。我们的白化豚鼠眼结膜搔抓模型实验也证实了这个结果 。georgola等[3]对特应性皮炎血清β-ep检测显示,有瘙痒的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β-ep含量高于无瘙痒特应性皮炎组 。国内刘翠杰等[5]的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血浆β-ep含量与瘙痒呈负相关 。由此可见,β-ep与瘙痒的实验结果有相互矛盾之处,它们二者的确切关系需待进一步阐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