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一颗平常心让他脑瘫17年后留学挪威

2002年7月24日下午 , 采访人员见到了荣博的父亲 , 在简单的寒暄之后他直入主题 。说起4月份那次由挪威大使馆和中国残联共同举行的考试 , 这位健谈的父亲几乎不用任何提问性的引导侃侃而谈 。
【父母的一颗平常心让他脑瘫17年后留学挪威】

父母的一颗平常心让他脑瘫17年后留学挪威

文章插图
“考试那天荣博挺重视 , 特意穿了一身制服 , 皮鞋擦得倍儿亮 , 衬衫也是新买的 。孩子考完试出来特别有信心地和我击了一下掌 。和别的学生一比 , 我当时就觉着他没问题 。荣博后来跟我说 , 考试的时候他不像别的孩子只是简单地介绍自己哪一年在哪个学校读书 。而是用英语很有自信地介绍自己 , 谈他的理想 , 他的能力和他的性格 , 就像演讲一样 。试后挪威的教育参赞对他说 , 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孩子就觉着这是一种暗示 。最后他果然成功了 。”荣博的父亲说 。
■我们在用一种平常心生活
据介绍 , 这个中国残联和挪威王国的合作项目从1998年起 , 每年选送一名17~19岁的高中学生去挪威 , 在国际红十字会组织下属的一个学院学习 。荣博将在这个学校里度过两年的学习生涯 。
“对于荣博顺利通过考试去挪威留学 , 我们并没感到特别的激动 。偶然中有必然 , 这是他通过多年的努力必然的结果 。我们全家都很平静 。这么多年来我们全家都在努力 , 包括他的爷爷奶奶 , 对他的要求始终像对正常的孩子一样 。我们在用一种平常心生活 。”像所有能够培养出不寻常孩子的家庭一样 , 荣家的背后也有着看似风平浪静 , 实则曲折崎岖的艰难过程 。
为了让先天性脑瘫的儿子能够接受正常人的教育 , 从荣博一出生 , 全家人就开始走上了与命运不懈的抗争之路 。这种抗争既是身体物质上的 , 也是精神和心理上的 。
■荣博是他们收治住院的第一个孩子
17年前那个闷热的夏日 , 体弱的荣母将荣博带到了这个世界上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 , 这个怀孕7个月就分娩的早产儿 , 会是一个先天性脑瘫患者——具有正常人的智力 , 却缺乏正常人的运动神经 。“这也是最残酷的 , ”康复中心的胡莹媛主任说 , “这些孩子若是智力有问题不懂得这些也就罢了 , 可他们心里却都清楚也很明白 。”
采访人员眼前这位两鬓略显斑白的老主任当年还是中国康复中心博爱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的一个护士 , 荣博是他们收治住院的第一个孩子 。直到现在 , 年幼的荣博走起路来跌跌撞撞 , 可却特别喜欢骑儿童车的样子 , 在她的脑海里仍旧记忆犹新 。“虽然才3岁10个月 , 可这孩子特别活泼、好问 , 跟一般的孩子可不一样 。整天缠着人 , 从小就那样 , 猴儿精 , 老得有人陪着 , 我还搂着他睡过一宿觉呢 。”
在老主任的眼里 , 这个能闯敢干的小家伙今天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 跟他从小就与众不同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荣博能达到今天这个水平 , 简直太不容易了 。想起他小时候为了写个‘8’字 , 歪扭着身子要练一千多遍 , 手上都磨出泡来了……”胡主任动情地说 。
■我们不希望他过一种大多数残疾人的生活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